生产习俗
生产习俗通常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世代流传下来、相互沿袭的一些风俗习惯。
烧生田 又称烧火田、轮歇田,是古代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遗风。在宜昌山区,这种古老的农耕习俗,现代仍有遗存。
沤栏肥 山区、平原均采用,它是将砍来的草木嫩叶放到牲畜栏中,任其践踏,与其粪便沤烂,然后在耕种前作为家肥播撒到田中,这是一种传统的畜肥方式,含有钾、氮的成分。
插秧 这是一件很隆重、喜庆的事。栽秧那天,家人一大早就将秧苗扎成把子挑到田边,在栽秧时摔到田中。然后男女老少在一起栽插。栽完秧后,人们还可以互相往对方身上糊稀泥,糊得越多越好,俗称为“糊仓子” ,以祈求谷物丰稔。
扯秧草 秧苗生长到一定时候,杂草也丛生出来,农家会邀人来帮忙,通常是手柱住木棍,而用脚趾在水田里把杂草勒出来。
唱田歌 宜昌古民俗的流变。农家在各种农事活动中都可以互相唱歌取乐,主要有下田歌、栽秧歌、扯草歌、薅草歌、采茶歌、放牛歌、赶马歌等。
行业祭祀 宜昌自古以来就是商埠,各行各业均有本行业的行业祭祀。其共同点为祖师祭拜。各行业各有祖师。例如:土木建筑业是鲁班,金银铜锡业是太上老君,理发业是吕洞宾,蚕丝行是嫘祖等,故此宜昌的行帮较多。
行话 行帮内流行的行内话,通称“市语” 、“切口” 、“黑话” 。其中,尤以暗码在宜昌很时兴,各行各业的各不相同,并互相保密。
拜师授徒 学艺人要置办酒席,请师傅、中人,然后再签订协议,拜祖师爷、师娘,以后方跟师学艺。一般三年满期,师傅只管饭,不给工钱。学成以后还要举行谢师礼,师傅则赠送一套工具使徒弟能独立为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徒弟要对师傅一辈子感恩。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端,俗称“过年” 。为了迎接这一天,从腊月就开始过节了,俗称“忙年”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熏腌腊肉、腊鱼,酿腊八酒。腊月二十三日(有的是二十四日)过小年,除夕日,家家户户要钉桃符,贴春联,放鞭炮,合家祭祖,辞年,吃团年饭,家长给小孩压岁钱。人们还兴通宵不眠地“守岁” 。初一早上,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初二拜丈母,初三以后方才拜亲戚朋友。初五俗名“破五” ,要接财神。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称上九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这天要吃元宵、毛谷团;晚上,要玩龙灯、狮子、舞蚌壳精、划采莲船、打连箫,赏灯、猜灯谜。有的地方还玩技艺更高的虾子龙、板凳龙。许多人家还要放孔明灯。所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至此才算过完春节。商家也要过完正月十五才开门迎客。
社祭 农历二月初二,要过土地节,古称“社祭” ,这一祭祀活动,在民国中期即逐渐衰落,现代的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只能从古诗词中去寻觅蛛丝马迹。
清明节 是每年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日子,也是儿童们放风筝的最好时期。家人多数会自己动手做清明吊、清明棍和纸幡,然后带着酒食、香烛、鞭炮等去上坟。干粮、酒食若吃不完不兴带回去,,俗称这为“赶堆子” 。城区因而有“叫花子也兴赶堆子”的说法。民国以来直到解放初期,宜昌城区都还流行这一风俗。建国以后反对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清明祭扫之风虽存,赶堆子就逐渐只限于家人和亲属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 、“重五” 、诗人节。在宜昌,民众以这天为头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二十五日为末端阳。家家户户悬菖蒲、艾蒿,包粽子、煮盐鸭蛋、蒸肉包子、喝雄黄酒、捣大蒜吃,挂长命锁、戴香包,洗兰草澡。宜昌城区和秭归县都要划龙船(宜昌人不称舟),高喊龙船号子为屈原招魂。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市政府根据端午划龙船的风俗,成功组织了数届国际龙舟拉力赛,取得极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果。目前已成为宜昌的一个著名品牌。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在这天夜晚,妇女们会对空穿针引线,盼求七仙女赐予自己智慧和技巧,故而又称“乞巧节”。现代的青年人,都兴过一中一洋的两个情人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亲人团聚,吃月饼、瓜果,围坐赏月、谈心、饮酒、叙旧的好时光。宜昌的文人雅士也会在这天邀约到一起拜月、观月、吟月,赋诗对联,一展抱负情怀,留下词章墨宝,文苑佳话。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还有迎接嫁女归宁,回家吃糕的习俗。解放以后,国家规定这一天为老年节,因此各个单位都要组织离休、退休人员开展活动,表达敬老尊老之意。 宜昌土家族的节庆活动,以牛王节和女儿会为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