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历史3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荔湾区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扩张的契机,引进了四洲贸易、澳美广告、建富投资、卡拉汗商贸、万科、南怡、星巴克、中石化华南分公司等一批商贸型内外资公司和企业总部,为增强税基和发展总部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服装鞋业、家居建材、茶叶等重点市场也成为业内企业争相建立地区营销中心和产品展销中心的热门板块。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倍;实际利用外资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倍,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93%。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2.55亿元,同比增长13.2%;税收总额完成178.50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项目在地口径统计预计完成188.23亿元,同比增长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947元,同比增长10.8%[5] 。
2012年面对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荔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5.65亿元。尽管GDP增幅离目标10%尚有差距,但GDP“质量”不俗,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287.05亿元,占GDP比重达38.5%。
荔湾2013年计划通过落实“3510”系列措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将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510”指的是:“3个一”———制定一张《经济指标任务分解表》,建立一支招商队伍,完善“一条龙”服务平台;“5个库”———项目库、税源库、企业库、招商引资载体库、国有资产库;“10个十”———十个税收过亿的街道、十大优势产业、十大重点项目、十场专题招商会、十大招商载体、十大转型升级市场、十项配套政策、十大税收亿元楼宇、十大百亿企业、十件民生实事。
荔湾区,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
荔湾,俗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素以“西关”、“荔枝湾”和“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是广州老三区之一。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所在地。
荔湾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拥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个重要的商业地带。
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荔湾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2万(2003年)。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多宝街道、昌华街道、逢源街道、龙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桥中街道、白鹤洞街道、冲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围塘街道、茶滘街道、东漖街道、海龙街道、东沙街道、中南街道。

 

关启豪(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