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潼人的心中,有一个埋藏已久的生态梦。6年来,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段时间,临潼人“追梦”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止。
骊山北麓——梦开始的地方
在临潼的党政机关中,至今流传着一段“三问农林局”的佳话。
2007年,刚到临潼上任的庞阿平(时任临潼区人民政府区长),在一次调研中无意间看到了满目疮痍的骊山。回程的车上,庞阿平掏出电话径直打给农林局负责人,“三问”骊山北麓生态退化的具体成因:“是管理问题还是土质问题?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是不想保护还是无力保护?”
第二天,这位农林局的负责人被“请”进了区长办公室。围绕骊山生态问题,庞阿平从地质结构、土壤成分、生态现状一直追问到恢复骊山生态体系的可能性和阻力。一个个专业的提问,让这位工作多年的“老农林”额头直冒汗滴。整个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骊山北麓植被恢复这个庞大的生态工程写进了临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举全区之力,再造一个碧绿苍翠的秀美骊山”。
当年,临潼区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正式确定实施。一期工程规划区东起小金街道土门河,西至斜口街道芷阳湖,北起城市快速干道,南至骊山第一道山脊线,东西长27.5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近5亿元。
“那是我从事农林工作以来最为忙碌的一段时期”。回忆起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临潼区农林局副局长韩安耕至今记忆犹新:“专家论证会、项目规划会一个接一个的开,可行性报告、工程预算、工程规划一个接一个的做,整个农林口都忙碌了起来”。据韩安耕介绍,在工程实施的前期,大到每一座山头的绿化规划,小到苗木的大小和品种选择,都是经过科学严密的研究确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成活、保效果。
2008年秋,伴随着一场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临潼区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正式启动。在随后的五年里,该区克服资金缺乏、造林立地条件差等困难,强制关闭采石场,铺设供水管网,修建蓄水池、抽水站,硬是把一座缺水、多石的山脉“养”成了一片植物生息的“温床”,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胜利。
据韩安耕介绍,截至目前,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已累计投资2亿元,整体绿化了风王沟至玉川河12公里21座山头,完成造林面积2万亩,新植苗木总数超过了850余万株,造林成活保存率高达95%以上。
“西安市目前的常住人口为840多万,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来比对,相当于在骊山北麓,临潼为全市人民每人‘种’下了一个生态梦。”庞阿平说。
与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同步,五年来,临潼区还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西安大绿、东部台塬绿化、六道绿化、石榴核桃杂果经济林建设等一大批绿化工程,共计新增城市绿地36.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0.1%提高到38.7%;实施工程造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6.9%提高到21.8%。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称号。
三年植绿——追梦森林城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闭幕。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列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也是在这一年,临潼区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森林城市看临潼”活动,一场声势更大、范围更广的植绿行动全面打响。
按照规划,未来三年,临潼区将按照副中心城市和国际级景区的生态要求,通过绿化板块和项目推进,使森林面积快速增长,全面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以山塬区经济林和生态保护为轴心,建设核心森林生态基质;以主要交通干线、水系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载体,构建城乡森林生态廊道;以文物古迹环境林和城市绿化广场为脉络,建设城市绿岛;以农村绿色家园建设为枝叶,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域特色绿化的系统规划思路和目标,以达到 “山、塬、路、渠、村” 全域绿化,实现山水相依、诸景纷呈、特色鲜明、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
临潼人为建设森林城市“绘制”的“图纸”是: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城市绿化、河流水域绿化、六道绿化、农村绿化和小城镇绿化等六个板块,力争新增造林面积24万亩。
其中,在重点区域绿化板块,将把项目实施的范围向两边和纵深不断延伸,实现整个骊山丘陵沟壑区160平方公里范围全覆盖,净增造林面积8万亩。
城市绿化板块将以建设生态型、宜居型、景观型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建筑周边角地、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及工矿企业等进行植物景观营造,进一步扩大城区及园区公园、广场、街头等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区及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的景观绿化品质和效果,净增造林面积7.6万亩。
河流水域绿化将以营造防护林和景观林为主,全面实施渭河、零河、清河、戏河、龙河等河流绿化工程,绿化范围达58平方公里,净增造林面积3万亩。
六道绿化将以提高主要交通干线林带绿化标准为主,范围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二级路网、区道、乡道等,总里程68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7万亩。
农村绿化将以农田林网和村镇绿化为主,积极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力争使平原地区80%以上行政村实现全面绿化,新增绿化面积2.4万亩。
小城镇绿化将以23个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主,参照城市绿化美化标准实施植绿,新增绿化面积0.3万亩。
绿山清水——一幅灿烂的生态梦景
除过“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和“三年植绿大行动、森林城市看临潼”,临潼人的“生态梦”中,还有一个关于水的主题。在近年来的多次汇报和会议讲话中,庞阿平曾无数次提到过这个主题、规划过这个主题、强调过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已经渗入了临潼激烈跳动的发展动脉,根植在干部群众的心底。
据了解,今后几年,临潼区将重点实施三项“涉”水工程,以形成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系。
这三项工程分别是:在继续加大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力度的同时,实施渭河两岸河滨大道建设,对防护堤顶、堤坡进行绿化,在临水侧建设防浪林,在背水侧建设防护林,使渭河两岸成为临潼通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新的交通动脉和景观长廊。实施临河、潼河、零河、五里河、石川河等十条渭河支流的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十水润临潼”的水系格局。实施渭河筑坝拦水工程,建设湿地公园,打造8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面,把渭河建成临潼乃至西安的“黄浦江”,再现一河清波、两岸绿韵、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景。
对于临潼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意义,相关环境专家表示:生态是一种隐性的资源,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在当下GDP逐渐成为政治热词和新闻热词的情况下,临潼区治山治水,做法不同凡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计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