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历史2

家乡区县: 佛山市三水区


     通过土改,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3月,全县共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240个(其中高级社55个),入社农户45245户,占总农户的99%。全县私营工商业从业人员已基本纳入各种改造形式。全县9万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在重点抓好土地改革和对资本主义三大改造的同时,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慎重,逐步发展,逐步巩固,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的建党方针,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党的发展,吸收一批工农积极分子入党。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三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及《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定》,开展了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全县163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由于“大跃进”运动,盲目大搞大炼钢铁和粮食高产以及“三餐干饭不要钱”等瞎指挥,造成严重砍林毁物、粮食减产等各方面的莫大损失和浪费。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人民群众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难,导致部分群众患了营养性水肿病。 1960年秋后,三水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压缩基建保生产,纠正共产风的指示精神。在纠正共产风中较好地克服了一平二调,增强了基层的人力、财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随
后又进行反对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生活特殊化风的“五风”运动;在农村开展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物资的“四清”运动;在机关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三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5•16通知”精神,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随后,学校机关等单位成立战斗队,开展大批判和“革命大串连”。次年初,受上海“一月革命”风暴刮起夺权风影响,县党政机关受到冲击,暂时停止党政活动,人民解放军驻县进行“支左”工作。成立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1968年初,成立三水县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揭发检举坏人,停止武斗,交回枪支武器,恢复交通和外地人员返回本单位等有关问题的规定的布告。”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隋后,开办县“五七”干校,干部下乡劳动;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贯彻中共中央八届(扩大)十二中全会精神,全县掀起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革命大批判”运动。这一举措,在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1969年秋冬,贯彻中共“九大”精神,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组织干部认真读书,深入开展路线教育,进行基层和政策的调查研究,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等著作,提高干部理论水平。1971年10月上旬后,县委分期分批向党员、干部、群众传达中央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
文件,开展批林整风,揭发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反动言论和罪行。1975年春夏,县委成立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文艺创作。1976年春夏,全县学习毛主席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示,组织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全县广大群众集会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此,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之初,由于受“两个凡是”的影响,三水同全国一样,处在徘徊中前进。1978年12月25日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的通知》,县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资料》,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对“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自觉拥护三中全会的决定,响应三中全会的号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涌现了一大批种养专业户,使农民逐渐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农村面貌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同时,在著名粮食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从农业县向工业市伟大跨越。全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 的1.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7.94亿元,增长83倍。连续三年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近年发展速度为佛山各市之首。涌现了健力宝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企业。交通、城市、环境等建设突飞猛进。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从1981年3月县委批转县委宣传部《关 于在全县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后,县精神文明建设就有步骤地开展。特别是1995年市委制定《三水市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后,更促进了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涌现了一批文明村、镇、单位;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一批名牌学校,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2001年11月1日,《三水报》刊。最近,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三水部署建设文化强区,计划加大投入,修建、充实文化设施,扩大文化、体育、宣传、广播、展览阵地,发挥文物、图书作用。举办多种形式、有较大规模、较高质量、较大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成功开发三水并蒂莲文化产业。并蒂莲文化产业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等省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新时期以来,三水区(市、县)健全民主法制,加强政治监督,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市(县)成立了法制办公室,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纯洁了干部队伍;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各种刑事破坏,稳定社会大局;增强政府透明度,实行政务公开,民主监督。 当前,三水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按照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lok_(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