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确立了把推进水体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通过典型带动、政策驱动、行政推动等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三水”作为我县的特色支柱产业,98年实现生产、加工产值25亿元,创增加值12.5亿元。
一、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三水”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县立足“三水”特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生产基地上水平、上台阶。 1、增强“三水”特色产品。一是大力发展以荷藕、茨菇为主的水生作物。至目前全县荷藕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遍及全县近20个乡镇,年产荷藕20多万吨,茨菇面积5万亩,藕茨面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县藕农、茨农积极开展跨县承包,全县在外承包藕田的藕农有6000多人,承包面积达10万亩以上。我县水泗乡一个乡种植荷藕面积就达6万多亩,加上跨地承包荷藕,经营总面积达到8万亩,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荷藕产业的收入就达1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以甲鱼、河蟹和地方六小品种为主的水产业。我县水产养殖面积有30多万亩,98年水产品产量近10万吨,其中特水产品近2万吨。全县甲鱼养殖面积近5万亩,温室养鳖面积近8万平方米,全县年产甲鱼达5000多吨,列江苏省前茅,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河蟹养殖面积近15万亩,年产中华绒鳌蟹8000多吨,并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全国和东南亚市场。黄鳝、黑鱼、鳜鱼、昂刺、虎头鲨、泥鳅等六小品种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产量达2000多吨。三是大力发展以宝应湖麻鸭和四季鹅以及野鸭为主的水禽。1998年,我县宝应湖麻鸭和四禽鹅的饲养量已近1000万只,野鸭饲养量达100多万只。 2、培育“三水”区域规模。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一品、户有所专”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两专一基”,推动特色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各类专业村已达320个,占总村数的75%,各类专业大户2.5万户,占总户数的12.4%,建成荷藕、畜禽、水产等十大生产基地和种苗基地,在全县形成了“东有藕茨、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蔬菜”的区域生产布局。 3、培塑“三水”特色品牌。一是注重三水特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全县先后投入数亿元实施了防洪保安、抬田治碱、绿化造林、环境保护等五大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了特色农业资源的生态环境,据省市环保部门监测,全县水质优于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具有生活饮用、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水等功能,运西地区水质优于国家地面水Ⅱ类标准,大气质量均优于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县平均达2.5%。目前,我县运西地区被扬州市政府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立了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30个,并被国家环保局列为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县。二是注重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与保护。全县特色农产品中已注册商标60多个,其中创扬州市知名商标5个。三是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我县“荷仙”牌系列水煮藕制品、“水神”牌甲鱼罐头、“柳堡”牌酱鸭、“倾心”牌莲藕汁、“放心”牌大米已经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检测,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
二、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发展“三水”特色农产品流通。 全县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了8个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其中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达1.5亿元,獐狮荡乡荷仙荷藕批发市场达3000多万元,射阳湖镇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达7000多万元。积极开拓县外大市场,县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在县外大中城市已建立销售窗口100多家。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网络,国合商业通过改革、改制,积极介入农副产品流通;以劳动力、资金合作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经济营销组织蓬勃兴起,目前已有450多个;各类农民经纪人1万多人。山阳镇光辉村农民张汝进与该村8户联合组建的销售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活水车5辆,活水船30多条,去年销售水产品500多吨。獐狮荡乡荷藕批发市场经纪人就有66人,其中该乡农民张永庆一人97年经销荷藕1000吨,98年可望销售1500吨以上。射阳湖镇桥东村农民经纪人潘金才,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全年销售河蟹近百吨。 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全县先后建成江苏得宝、荷仙、扬州花扇、富贵等6家农业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出口持续增长,全县荷藕制品基本外销,其中日本市场70%的荷藕制品来自我县,宝应湖的大闸蟹、杂交野鸭已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成为我县外向型农业的又一增长点。98年农产品方面可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2.2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000万美元。最近,江苏得宝集团又利用自身优势,投入1100万日元,在日本兴办境外企业,把本地农产品直接销往日本市场。
三、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三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发展一体化农业,坚持用产品的转化来带动结构调整,围绕实施“三五”工程(即从1996年到2000年5年时间,全县荷藕、水产、畜禽、棉花、林园5大产业实现系列产值50亿元),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关键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目前已形成以得宝集团、荷仙集团、银宝集团、金夏集团等六大省级集团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全县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加工企业超过20家。1998年,我县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12亿元,创利税3800万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技改投入3200万元。一是培“大龙”。坚持集中力量抓一批辐射力强、附加值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的龙头加工企业。目前,我县已拥有荷仙、得宝、雪宝等3个省级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一批“三水”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我县通过引导企业抓改造、上新品、创品牌,进一步把龙头培大。同时,鼓励工业企业进军农副产品加工业。二是育“小龙”。在培大龙头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围绕本地特色产品,兴办加工企业,形成群龙齐舞的格局。拥有4万平方米快速养鳖的长沟乡,98年新上甲鱼罐头生产线,加工“水神”牌系列甲鱼,当年加工100吨,实现加工产值2000多万元,目前正在开发鳖血、鳖油、鳖壳的加工生产。小尹庄乡年饲养肉鸭40多万只,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组建了扬州市艳阳天鸭业有限公司,新上了板鸭、酱鸭加工生产线,9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自身联合起来办加工,多渠道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聚“散龙”。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中,我们把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推进资产重组,同样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逐步培育强龙。对荷仙、得宝、雪宝三个省级荷藕加工集团,我们通过行业协会,进行生产和价格的协调,形成合力参与竞争,目前正着手进行资产联结和专业化分工,连同小加工企业,逐步组建更大规模的集团。
四、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三水”特色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 农产品成本、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加工质量的关键要素,我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走低成本扩张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与1995年相比,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从53%上升到68%,土地复种指数从195%上升到215%。一是着力实施良种工程。在加快新品种引进的同时,狠抓县内种苗基地建设,建成稚鳖和蟹苗繁育、宝应湖麻鸭和四季鹅提纯复壮等十大种苗基地,甲鱼、河蟹实现了自繁、自育、自养一条龙生产,大大地降低了养殖成本,形成了我县特水养殖的新优势。二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高效的新技术。近年来,不断推广快速养蟹、养鳖技术,全县快速养鳖面积达8万平方米。在加工上坚持高起点投入,积极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加工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三是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已进行快速养龟、荷藕开发、杂交鹅等35个项目试验示范。与此同时,我县还以园区为基地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先后与南农大、扬大农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利用园区开展了9项科研活动,98年已有3项省攻关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四是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98年以来,我县不断探索农水结合、牧水结合的立体种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产出效益。1998年稻田、藕田套养面积达10万亩,建立了盐金公路沿线稻藕田套养示范片、运西大面积高产高效网围特种水产示范片,探索出鱼鳖虾混养、蟹虾禽混养等新模式,养殖效益成倍增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