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揭阳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揭府办〔2014〕73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转变我市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我省确定的绿色建筑发展技术路线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为标准,以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为重点,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全市新建建筑中的比重。从2014年1月1日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7年1月1日起,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5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底,绿色建筑占全市新建建筑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我省同期水平,公共建筑全面实行能耗定额管理。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大力实施城市降温行动。
1.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生态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各层次法定城乡规划,以科学规划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市建设局、城建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负责部门,下同)
2.按照城市热岛效应改造相关技术指引,通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实现城市整体降温,开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监测和评估分析,编制城市热岛改造计划,推进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3年内选取1—2个热岛效应明显的社区开展降温改造,有效降低各类建筑的使用能耗。开展低碳绿色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市场手段逐步推动新建社区达到绿色低碳标准要求。(市建设局、城建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环保局、气象局)
3.组织开展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调研,严格落实对城市自然地貌和水系的保护,以低冲击开发的原则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保持城市自然通风廊道和排涝系统通畅。(市建设局、城建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务局、气象局)
4.打造绿道网络,着力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市城建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
5.通过构建由区域绿地、风景名胜区、城乡公园、河湖湿地等构成的生态板块,以及由河道走廊、绿道等构成的生态廊道,形成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绿地生态网络。(市城建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务局、林业局)
6.严格落实城市建筑密度、屋顶绿化面积比例、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指标要求,开展城市大广场、硬铺装和大面积玻璃幕墙改造,实施城市立体(屋顶、墙面、阳台)绿化工程,在市区开展立体绿化城市试点工作。(市城建局、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林业局)
(二)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设计、施工阶段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执行率达到100%。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广泛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等技术,引导新建建筑由以节能为主向绿色建筑发展方向转变。(市建设局)
(三)严格落实重点建筑节能环保要求。
1.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新建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以及其他公益性建筑,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建设的增量成本纳入投资预算。(市财政局、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
2.新建保障性住房逐步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不低于25%,并逐年递增25个百分点;从2017年1月1日起,全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市房管局、城建局、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3.上述项目不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并建设的,不得批准项目立项和节能评估文件,不得办理规划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市建设局、城建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四)贯彻执行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1.在国家、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评价标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编制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指南。(市建设局、城建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质监局)
2.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支持绿色建筑评价和咨询中介机构开展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工作。加强全市一、二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工作。对按绿色建筑标准建造的一般住宅建筑和非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鼓励申报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规定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逐步实行强制性标识制度。(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
(五)全力打造绿色建筑试点示范。
“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作。
1.在现有已立项的符合条件的各类城(园)区中,开展具有岭南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园)区示范工作。力争绿色生态城(园)区5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准。(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
2.打造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重点企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建立我市建筑节能产业链。(市经信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局)
3.从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各类建筑中,择优选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5万平方米以上。(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
(六)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按绿色建筑要求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市党政机关事务管理局、经信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局、质监局、财政局)
2.按照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和各类公共建筑的能耗定额标准,每年确立一批既有建筑作为节能改造市级示范项目,以商业、酒店、办公建筑等为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制订节能改造方案并实施节能改造。(市建设局、经信局、发展和改革局、党政机关事务管理局、质监局)
3.推进全市既有建筑节能信息统计工作,力争在2014年底前完成对既有建筑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信息的调查统计和评价分析,制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的目标、范围和要求,并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和激励政策。(市房管局、建设局、财政局、经信局、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党政机关事务管理局)
(七)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积极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质监局)
2.根据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相关规范,争取在2015年前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鼓励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建设,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推广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物价局)
(八)不断加强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1.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推动建筑节能科技进步,积极探索适合我市气候特点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市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建设局)
2.贯彻省建筑行业能效评价对标体系和绿色建筑施工相适应的计价标准,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
3.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市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建设局、质监局)
(九)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力推广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及相关建材。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筋,到2015年底,标准抗压强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以上,屈服强度400兆帕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以上。(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质监局)
2.加强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杜绝性能不达标的建材进入市场,坚决打击以生产“环保砖”名义生产实心砖的违法行为。(市质监局、经信局、建设局、工商局)
3.在省建立促进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规范体系的基础上,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提高标准件的通用性和可置换性,积极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鼓励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或实施菜单式装修,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市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质监局)
(十)规范建筑拆除及建筑废弃物利用工作。
1.加强建筑维护管理,对符合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建筑,除基本的公共利益需要外,不得随意拆除,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拆除大型公共建筑的,要按程序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拆除行为。(市建设局、城建局、房管局、发展和改革局、监察局、国土资源局)
2.根据省制订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和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制度,规范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因地制宜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市环卫局、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经信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chenzhuoshe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963623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