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火龙民俗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被列入白云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的均禾街传统民间习俗活动“舞火龙”,近日准备申报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云区均禾街的“舞火龙”传统民间习俗活动,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上,该街的石马、平沙、清湖、科甲水、嘉禾、夏茅、江村等几条自然村便举行此项活动,其中以清湖最为盛大。村民所舞的“火龙”是用草编制而成的,在“龙”身上每隔80厘米处放置一油盏,周边插上香火,点燃油盏后便开始“舞”了。“舞火龙”是夜,乡村烟火璀璨、爆竹声声,显得热闹非凡。当地坊间认为,“舞火龙”可以促成人民美好愿望的达成,所以每年到农历八月十五傍晚开始,凡心有不如意之事的人,便出钱出力“舞火龙”,闻说“舞”后都能遂其所愿。这种民族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白云区一个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中秋前夕,白云区清湖、石马、平沙、萝岗等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为制作火龙做准备。农历八月十三,村里的“后生仔”放学后,都会四处寻找具有韧性的野藤条,以及用来固定的大麻绳和覆盖龙身仿佛龙鳞的“阿婆钱”(一种类似古钱币的树叶),榕树叶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村民介绍,野藤条兼顾韧度和硬度,非常适合做火龙的“框架”,榕树叶不易被火星点燃,在当地有“子孙兴旺”的寓意,且内湿外干,非常适合做龙鳞。


          

      到了农历八月十四,各种原材料就转给村里的青壮年正式制作,往年的“火龙”一般长20至30多米,要花上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当天,整条“火龙”装扮完毕,村民会簇拥着“火龙”在傍晚6时多前往清湖涌举行“采水”仪式(类似舞狮项目中的采青),晚上8时许,村里张灯结彩,爆竹轰鸣,村民舞着“火龙”穿行过村里的每一条街巷,为全村人祈福,直至凌晨零时钟声敲响,村民会将舞过的“火龙”放入清湖涌,寓意“龙归大海”,舞龙活动才结束。

hzcin(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