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之乡——普宁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普宁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普宁英歌于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2012年,第二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广东省27个荣誉单位之一。另外,普宁英歌曾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还曾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誉载京华。

普宁是英歌之乡,全市绝大部份乡村都有英歌队,其中不乏佼佼者。例如,刚选上到世博会展演的普宁南山英歌队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曾经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江演,载誉京华;泥沟英歌、咸寮等多支英歌队也先后进京、上省城表演,赢得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Kkkyy.(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