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鄱阳镇是江西著名的古镇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番县,番令吴芮始筑城池,两汉时县治迁城东里之姑县,原名不详,即今古县渡。公元245年,三国吴赤八年迁回。此后,鄱阳镇历为鄱阳县治,同时也始两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鄱阳郡(江洲、吴洲)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时的饶州、鄱阳郡。永平军、饶州路、饶州府和民国时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区治所,清末民国初属城厢局,1938年全县划区,镇称一区称,下设四个镇(激扬、饶丰、荐福、上官和一个乡(松关). 1949年解放初,波阳县城曾设波阳市1952年城区及市建制撤消,以濒临鄱阳湖改成鄱阳镇。1960年,曾称波湖人民公社。1956年简化後为“波阳”(鄱阳),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38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因鄱阳县得名。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陶母:(公元243--318年), 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的母亲。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湛氏,三国时代(243年)出生于新干南市村(今金川镇),病逝于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终年75岁,葬于今江西鄱阳县城东,现有陶母墓.陶侃因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湛氏家教能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官至宰相。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5集,凡74卷)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