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因境内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石城场升为县,隶属江南西道昭信军。宋开宝八年(975),昭信军改名军州,仍辖石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江南为二路,军州改虔州,隶属江西西路,石城隶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虔州易名赣州,石城隶属赣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赣州府改为赣州路总管府,石城隶属赣州不变。元贞二年(1296),赣州改府为路,石城属赣州路。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赣州复改路为府,石城隶属赣州府,直至清干隆年间。
石城县是江西著名风景区,古代遗址丰硕,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天然保护区一个,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主要景点有赣江源天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等;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心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心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江右文化遗迹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等。
旅游景区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2000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
通天寨
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
革命遗址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文化遗址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等。
旅游指南
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是当地有名特产。
历史文化
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晋太康五年(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客家文化
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及其周边地区定居、繁衍。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