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岩鱼布依古寨位于贞丰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6公里。全寨1012户5016人,全是布依族,有近千年历史,是全省最大的布依寨之一。该村山川秀丽、田园风光迷人,布依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古朴浓郁。“岩鱼”因葡萄藤的神话故事而得名。传说中的“紫色河”,现在仍晶莹透亮,甘甜清澈,还在日复一日地浇灌农田滋养土地造福一方。 山川秀丽育才俊,布依文化源远流长。科学时代,该村韦姓家族,重视人才培养,出过文武两状元。明、清、民国时期,岩鱼村布依乌龙远近闻名,是当朝官府唯一允许进城拜年、贺喜的龙种,(2009年6月,贞丰布依乌龙及制作技艺已列入黔西南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清乾隆年间,岩鱼村就有了布依戏,剧目有《蔡伯偕》、《唠削贯》等。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千军万马路过岩鱼。布依老艺人王家瑞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即用布依语给红军唱道:“红军来到布依家/各家各户忙起来/女给红军来舂米/男给红军编草鞋/我给红军当向导/参加部队抬担架/直至者相才止步/大铜板来给我揣/高高兴兴回家转/盼望红军快回来”。受到红军指挥员的赞扬。1964年,该村布依姑娘韦长魁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汇报演出,她用布依语演唱的《布依姑娘学扒田》获优秀演唱奖。1982年,岩鱼龙灯队参加黔西南成立自治州后,代表本州赴贵阳参加全省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久,蒙立榜等两名队员选为贵州代表赴呼和浩特参加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荣获昆明军区政治部奖励,并多次获得省、州有关部门的嘉奖,受到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徐部长的赞扬并赠予自己的藏书。1984年,贞丰布依戏《金竹情》赴贵阳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戏剧演出,其剧组大多数演员来自岩鱼村人;同年11月,该村蒙立秋等6名演员参加《罗细杏》剧组,到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像演出,获“优秀剧目奖”。1989年,岩鱼布依女歌队参加查白歌节比赛,获全国第二次布依文学创作会赛歌特等奖。优良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滋养着一代代优秀的本土艺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历史的进程中利用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民族的团结,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当时的城关区岩鱼公社于当年成立了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化馆派出精兵强将辅导岩鱼村文艺队,编排《纺织谣》、《铜鼓舞》、《刷把舞》、《唢呐回来了》、《七姊妹比对象》等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进城参加文艺会演。公社党委、革委因势利导,安排部署“六月六”布依族歌节活动。公社党委书记黄福海曾动情地说,岩鱼虽然经济落后,但民族文化并不落后,我们要用本民族健康有益的山歌、古歌鼓舞大家脱贫致富。歌节的举办与其它事物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四人帮”粉碎不久,其思想流毒远未肃清,冷言冷语如同寒风不时袭来。有的说,岩鱼公社唱古歌是封、资、修,是资本主义复辟;有的说,唱歌当不了饭吃……公社党委、革委顶着压力,力排众议,在上级及有关部门特别在文化馆的支持下,定于当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全公社有史以来的“六月六”布依族歌节。歌节邀请了附近公社的布依歌队及全县六个镇组队参加(其实也是全县性的古歌、山歌比赛)。歌节活动在公社所在地羊场堡举行。当天,天公始终作美,薄薄的朵朵白云不时遮住灼人的骄阳,给近万名观众予关照,使各队比赛得到顺利进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牛场、鲁贡等远处的歌队不能当天返家。虽然当时物质条件较差,但热情好客的岩鱼布依人将客人留在自家住,使外地歌手都得到妥善盛情的接待。“朋友来了有好酒”,客人宿寨有好歌。当晚,古歌山歌声在岩鱼村此起彼伏,二胡、洞箫、木叶声随风飘荡,岩鱼布依古寨欢度了快乐的白天,又度过了古歌阵阵、古乐悠扬的不眠之夜。当时的兴义地区利物《原上草》对岩鱼“六月六”歌节给予高度评价。《贞丰县志》作了这样的记载:“岩鱼布依青年,利用(六月六)节日集中在文化站举行对歌和举行诗歌、书画比赛,使节日增添了现实意义。”1977年布依歌节之后,岩鱼又连续举办多届“六月六”布依族歌节,必克、挽澜、猫猫等布依族聚居的村寨也举办了歌节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六月六”布依族歌节的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参加人数不断增多,原来区域性不大、较单一的歌节已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六月六”布依族歌节移至如诗如画的三岔河风景名胜区举行,办节单位也由数个单位联办到县政府主办。2003年以来,“六月六”布依族歌节活动正式冠名为贵州·贞丰“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活动内容发展为集民族歌舞演示、布依婚俗展示、民族特产展销、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为一体的大型风情节活动,观众达数万人,2007年获节庆中华协作体优秀提名奖,是贞丰县乃至黔西南州、贵州省一张极具影响力的旅游名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