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英租界
设立
1860年12月,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依据《北京条约》中“准许英国侨民在通商口岸租地赁屋”规定(并没有规定设立租界),照会直隶总督恒福,强令划出英租界。清咸丰十年(1860年)9月11日中英双方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批准书,同时签订《续增条约》北京条约部份内容(即《北京条约》)。《续增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成为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后来不断扩展,形成东临海河,北面沿宝土徒道(现营口道)与天津法租界毗邻,西到海光寺大道(现西康路),南沿马场道到佟楼。
发展初期
天津租界的较大发展始于1870年。当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愤怒的天津民众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等人,并烧毁望海楼教堂及法国驻天津领事馆。事后心有余悸的外国侨民们认为,入居租界要比在华界杂居安全得多,因而纷纷迁入租界,使紫竹林租界加快了发展步伐。此时,英租界内已设有英商的高林洋行、汇丰银行,德商的礼和洋行、禅臣详打粤众多的洋行、银行。其中尤为著名的是被称为英国“皇家四大行”的怡和、太古、仁记、新泰兴洋行。为了促进贸易的发达,英租界当局致力于兴建新式码头,并安置了各种港口设施。1883年,天津地方官府也用得自租界码头的码头捐捐款,建成自租界码头至天津城的沿河石路,大大便利了城区与租界的交通。于是,天津原来的航运中心三岔河口嘈运码头逐步衰落,英租界成了天津的贸易、航运中 天津英租界的主要设计者查理·乔治·戈登心。此后,天津的对外贸易增长得更为迅速。18世纪70年代初期,天津的对外贸易总值为1000多万海关两,1889年增至3124万海关两,1894年又增至4427万海关两。这样,天津一跃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重要通商口岸,天津英租界也成了所有英国专管租界中最繁荣的一个。界内建成成排的高楼大厦,建成维多利亚道等交通干道,还建成作为工部局所在地的巨型公共建筑戈登堂。不过在此期间,天津法租界和天津美租界仍没有多大变化。从1870年起,法国在普法战争中一败涂地,随后长期陷入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对华贸易便一蹶不振。在19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每年抵达天津的法国商船至多只有数艘,有时甚至没有一艘。在这种情况下,法祖界就失去了兴盛的基础。美租界的情况尤为特殊。于是,在第一个时期即发展时期中,天津的租界中始终是英租界一枝独秀。
全盛时期
从1895年起,天津租界进入第二时期即全盛时期。从这一年起的8年间,德、日、俄、比、意、奥等6国先后在天津开辟租界,英、法、德、日等4国的租界分别得到一次或数次的拓展,使天津形成幅员为县城8倍的8国租界夹峙海河的形势。同时,随着中国与有关各国大规模地开展修治海河的工程,较大的外国商船已可直接驶抵天津租界;而从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又填平了英、法、日等国租界中的成片沼泽,使得天津租界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1897年3月31日,天津英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这个扩充界(英语:British Municipal 宣布将民国政府前往天津英租界的黎元洪Extension)有1630亩。1902年10月23日,面积131亩的天津美租界并入,成为天津英租界的南扩充界(英语:Southern Extension)。1903年1月14日,天津英租界再度向墙子河以西扩展了3928亩,称为推广界(英语:British Extra Rural Extension)。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将民国政府迁往天津,实际是天津英租界,并在当地发布总统指令和总统任命,并设立议员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驻地以及没有内阁的政府所在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