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在其他地区的人们看来就是个商业化大都市,只有忙碌的生活繁华的商铺。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我们天河区仍保存至今的传统风俗--乞巧节。
乞巧节,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在古书已有记载,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所写的广州七夕风情,可与胡的辑录相互印证。抗日战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州乞巧风俗一度没落,而后逐渐恢复。当前,乞巧风俗在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等地较为兴盛。其中天河珠村是目前广州乞巧活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村落”,还有番禺谭山;相传,珠村很早就开始“摆七娘”,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如今,乞巧节的节俗在全国其他地方已普遍衰落,但在天河,由于民间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乞巧节依然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今天就是要为大家介绍我们天河区珠村的乞巧节。
珠村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盛名,且自2005年开始举办“广州乞巧文化节”;珠村的“乞巧”已成为天河区、广州市的文化品牌。2013年参加珠村乞巧节的人数高达10万人,这样的风俗已经深入人心,是我们天河区最传统的风俗,而我有幸也因为亲戚的缘故深入了解了珠村的乞巧节。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有跟我提起关于这个节日的庆祝,但是小时候觉得这些太古老不适合自己就没有多去关心,而在上一年有幸参与了珠村的乞巧节,使我的观念大大的改变。
珠村村民为了这个乞巧节,村民已经提前大半年在准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和汗水做出了一个个生动为妙的村落模型,让我大为吃惊的是不仅是村中的中年妇女甚至小孩女年轻人都会积极参与村中这一盛事。开始的那天我已不记得详细经过,就记得在祠堂中间摆在村民巧姐工艺,有纸娃娃纸模型等。首先乞巧节当日节日庆典顺序大致分为摆七娘、拜七娘、吃七娘饭和送七娘等传统环节。后来就有汉服体验、汉文化展示:以汉服汉文化为依托,整合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项目,如汉式歌舞,茶艺武术,古筝古琴,民间传统游戏:投针验巧、穿针斗巧、许愿树许愿等;乞巧手工艺DIY:请工艺大师到现场教做手工,DIY专区吸引白领、有小孩的家庭,参与程度高。除了传统活动外还加上了乞巧节商贸活动如乞巧工艺、美食汇,由传统节庆向城市旅游节庆过度,以节带游,以游促商。引入穗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小食、饮料、民间手工技艺、乞巧美食等。
总结乞巧节当天是热闹非凡,在感受到热闹气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珠村人民那种纯朴性格,也恰恰体现了巧姐的勤劳特征。在这里推荐大家可以有机会参加珠村的乞巧节。
(拜七娘)
(乞巧作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