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2500余年的历史积淀 曾存“五帝”之一的颛顼墓 鲁仲连在这里射书救聊城沧桑聊古庙 亘古辉煌存
聊古庙位于今聊城市城西北约8公里处(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办事处申李庄北、西新河的西岸),传为祭祀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所建。其历史悠久,传闻甚多。现借助古籍文献,穿越历史时空,梳理出它及与之有关的故事。
聊古庙遗址现状(资料图)。
遗址为龙山、商、周时期遗址
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聊古庙遗址进行考察,发现“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约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根据考古发现,参考《史记》、《大清一统志》、《东昌府志》、《聊城县志》等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确定聊古庙遗址为龙山、商、周时期遗址。1994年4月,聊古庙公布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聊古庙曾多次重修
聊古庙始建年代很难考证,因为中国历史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始有确凿记载,此前之纪年皆为后人推算。不过大体推算,聊古庙应是建于公元前25世纪前后。之后,后人又对其多次进行重修。据清宣统版《聊城县志》记载:“宋景佑四年(1037),(对聊古庙进行)重修,有碑。”明朝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礼部奏:颛顼帝陵在东昌聊城县,庙貌不存,止设坛以祭,请待岁丰民裕,官为立庙。(洪武帝)从之。”(《大明太祖实录》卷八六,第1523页)。乾隆年间修《东昌府志·卷之四十五冢墓》记载,颛顼庙万历二十年(1592)巡按御史钟化民檄聊城县知县重修。
据史载,聊古庙经多次修建,曾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门悬有“聊古庙”匾额一方,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和“配苍舒、隤凯、檮戭、大临、寝配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八位古人神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和“高阳氏才子八人”之像。后因年久失修而毁,现仅存遗址。
聊古庙遗址曾有颛顼墓
颛顼是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他前承炎帝,后启尧舜,为华夏族人十分敬仰的祖先。《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据说他15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他继少昊之后主政,在位78年,98岁卒。《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颛顼沈静渊深有智谋,清明通达知事理;生养财物以尽地利,顺时行事以法天道;调理五行以教化,洁净虔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颛顼去世后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经》云:“颛顼葬附鱼山之阳”;《皇览》曰:“颛顼葬濮阳顿丘门外广阳里”;《大清一统志》说:“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即聊古庙)”;清嘉庆版《东昌府志》载,民间传说“聊城为高阳氏莅临之地。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泥塑像式冢”。
据文物考古调查,聊古庙后确有“墓冢”痕迹。由此可知,颛顼本人死葬何处虽尚难断定,但聊古庙遗址有颛顼之墓(起码是衣冠泥塑像式冢),应是确信无疑。
聊古庙原为颛顼庙
《大清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在东郡(聊城县秦汉时属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
清康熙年间修《聊城县志·艺文志·请修颛顼神祠稿》中说:“卑职业春秋,读至卫迁于帝丘,
《传》谓‘东郡濮阳颛顼之墟’即
今濮州是也。及阅《山东通志》,
颛顼高阳氏陵寝在聊城西北二
十里,即俗传聊古庙是也。濮与
聊相距不远,则陵之在聊者为
是。”
聊古庙又名为“聊王庙”,
在颛顼墓前,是用以祭祀颛
顼的庙宇,原为“颛顼庙”。
《续山东考古录》曰:“聊城县
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
古庙是后人与其立庙耳。”由
此可知,聊古庙是专为祭祀
颛顼而修建的庙宇,原名叫
“颛顼庙”,后来因地衍名称
“聊古庙”。清康熙年间,聊
城人邓钟岳状元到此一
游,书写“聊古庙”匾
额一方悬于庙门。从
此,“聊古庙”之名
更是闻名遐迩,
“颛顼庙”之称反
渐被人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