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大是大非面前,有一位国民党人毅然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誓死不渡黄河,坚持抗战到底,在中国的鲁西北勇敢地树立起了一面抗日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他就是时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范筑先。
范筑先(1882――1938),原名金标,字竹仙,1881年12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属于河北省)南彦寺村。1904年因遇灾荒,离开家乡投奔军队。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陆军连、营、团、旅长等职务,后任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三军少将参议。1931年后,历任韩复榘部第三路军少将参议、山东沂水县县长和临沂县县长。1936年11月到聊城,就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1938年11月14日在保卫聊城的战斗中壮烈殉国。五十八岁的他,被国共两党同称为“抗日老人”。
“我一生愿做这样一个傻子” ――治军理政,清廉为民
在早期的军旅生涯中,范筑先对军阀混战就极为厌恶痛恨。他认为中国人自己打自己,既有损自己的国力和形象,也给外敌可乘之机。于是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离开军队回到家乡隐居起来,并更名为“竹仙”,表示要保持竹子一样的高风亮节。在隐居期间,他仍然勤奋读书,立志效仿古代的仁人志士,要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道路。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们高举“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扫除封建势力”的大旗,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了全国人民,也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冯玉祥将军也在绥西五原誓师响应北伐,挥戈南下,东出陕西潼关,进抵中原地区,准备和北洋军阀开展斗争,进行国民革命。
面对如火如荼的国民革命形势,范筑先非常振奋,在冯玉祥将军手下的其同乡第十三军军长张维玺的邀请下,他毅然复出,投入国民革命军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统一中国的战斗行列。他更名为筑先(取筑路先锋之意),表示其革命的决心。由于他具有多年军旅统兵的经验,因此,在战斗中,他指挥有方,颇有建树,被冯玉祥将军委任为高级参议。
但是,出乎范筑先想象之外,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变幻无常,内战仍然不止。1930年,又爆发了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双方投入军队上百万,范筑先也随部队参与了这场混战,这场战争导致30多万人死伤。目睹这些,范筑先非常痛心,决心不再在军队内担任职务,拒绝去陕西的邀请,立志在地方上做一些工作,为民众谋利益,便到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部下担任参议。1933年初,他被任命为山东省沂水县县长,后又担任第三路军指挥部军法处处长。
1933年10月,范筑先被调任为临沂县县长。在县长任上,他微服私访,革除旧弊,带领县政府官员参加体育锻炼,打击贪污腐化的官员,并常走访民间,了解人民疾苦。他还严禁赌博、吸毒,并提倡剪辫子、放足,鼓励妇女参加工作。他还鼓励农织,每逢灾荒之年,组织救济。由于范筑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造福了当地老百姓,而且也给当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气,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范筑先生活极其简朴,但对有关民生大事多慷慨投资或集资兴办。他在任临沂县长期间,曾架桥修路,修整市容,兴办医院,扶植教育事业,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由于他不贪财,因此被一些旧官僚们嘲笑为“傻子”,范筑先则自豪地说:“我一生愿做这样一个傻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