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 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文庙从南至北均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东、西配殿组成。府庙建筑体量大,覆盖黄琉璃瓦,是规格等级最高的古建筑。县庙建筑体量小,均为青砖、青瓦。文庙建筑有一些特有建筑和专用名称。
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过棂星门,可得神灵护佑。又如泮池,是架石桥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四面环水的大学堂。
人们踏上泮池叫“入泮”,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
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据《新校天津卫志》,明成化元年(1465)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鱼化来源于“鱼跃龙门”典故,凡能跃过龙门的鱼,即可成龙。
中举是明清科举制度的名词,在府城考试录取考中举人叫中举。
举人如赴京师赶考会试录取者称贡士,贡士再经殿试录取者称进士,进士就可授官职。《天津府志》描述当年中举状况:“又闻天津士人,工于应试文学,近年举人会试逾百数,实为天下罕见。”据天津志书统计,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举人分别为254人、108人和155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诏废除科举,天津府、县学不复存在。但文庙祭孔活动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
府庙为建筑群之主体,由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构成。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斗拱,为天津市仅存的“官式”建筑。
明伦堂由门厅、前殿、大殿和配殿组成。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大修,建成博物馆。文庙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牌坊、礼门、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这些建筑基本成对称排列,分别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
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拌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东门内大街上,东、西两侧耸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各一座,是天津地区仅存的木结构过街牌楼。这两座过街牌楼为中国现存牌楼中的珍品。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前月台陈列各种仪仗,是祭孔的地方,店内供孔子及孟轲、颜回等42哲人牌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