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古城镇乃春秋古邑、范县旧址,历史悠久,孔子的高足子路在周围一带留下了遗迹。民国《续修范县县志·人物》载:
仲由,卫人,读书于范,有书院。遗址见《古迹》。
据民国《续修范县县志》载,古城还有子路堤和子路书院:
子路(前542-前480)35岁时,因鲁乱,退修诗书,讲学于范县。其次子启,随父来居,因家于此。在范县城北半里许,古有子路书院。因当时范县多水患,这年洪水泛滥,子路率众筑堤,以御洪水。至今莘县、范县至阳谷一带,堤形蜿蜒,名曰子路堤。现在的金堤就是在子路堤的基础上加宽加高的,至今仍然发挥着御洪和灌溉作用。
原范县有子路堤村,现归莘县古城镇比邻的阳谷县金斗营乡,在子路堤旁。据载,这里就是子路避阳虎之乱曾退修诗书的地方。其后人都是子路的后代,均姓仲。因人口越来越多,现在的子路堤村已经分为子路堤南一、子路堤南二、子路堤中、子路堤北一、子路堤北二等到几个自然村。
聊城市地名办公室公布的资料显示:
子路堤村:属聊城市阳谷县金斗营乡。相传,此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村名原称堤上,仲由孝母负米曾路经此地,后从师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仲由字子路,故以此更村名为子路村,因该村原名堤上,后又将村名易为子路堤。
子路堤村附近还有一个斗虎店村,传说也于子路有关: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烟稀少,这一带虽然没有崇山峻岭,但也密林土丘重重。斗虎店村那时只是一个供过往客商食宿歇脚的所在,当时交通工具是马,因此店主养了一匹枣红马,凭它联络和运输。这匹马常常在夜间长啸嘶鸣,挣脱羁与一想吃马的猛虎相斗。店主查明原因后,把马鬃剪去,夜间也不拴马,谁知好心却帮了倒忙,马失去鬃毛,竟也失去了雄风,后来竟被老虎咬死。店主十分痛惜,厚葬马于远林深处,复又作迁移避虎的准备。子路家素贫,常以打柴换米为生,一日正在林中砍柴,问虎啸寻声而望,见二虎为争食马肉而裂齿相威,子路勇猛力大过人且又好武,便挥斧向二虎奔去,二虎斗酣未备,中斧狼狈而逃,子路穷追不舍。从此二虎在此绝迹,子路斗虎的故事也传开了。店主听说老虎而去,遂不思迁址,历代延居下来,此店也改称斗虎店,后来发展成村,村名亦叫斗虎店村。
据说,当年子路在今仲子庙水闸南侧三间茅屋内,开坛讲学三个月,传播儒家思想,教化当地民众,方圆百里之内的人们闻后,纷纷前来听仲子讲学,当地之人深受其益。当地人为了纪念仲子开坛讲学这一佳话,众人捐资在原仲子讲学处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庙宇,内供仲子神像,庙曰“仲子庙”(遗址在原范县县治驻地即今莘县古城镇东南偶),四面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庙内香火不断。郑板桥于1742年(乾隆七年)任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事,到任后便参拜仲子庙,并亲自手书“仲子庙”牌匾一块,挂于庙门之上。
郑板桥亲书的“仲子庙”匾额(见下面照片),木质,长119厘米,宽40厘米,“仲子庙”三字,楷隶行相参,以楷为主;用笔多中锋,藏锋落笔,回锋收笔,自成体势。款署“郑燮书”一行小字,更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及至近代,庙宇历经连年战火,年久失修逐渐被毁,更为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年,造反派到处破坏文物古迹,庙宇被毁的所剩无几,“仲子庙”木匾被北寨村一户人家拿走,明珠暗投,竟当成了剁猪草的案板。据莘县文物部门介绍,20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征集到该匾额时,还能隐约看出匾上的字是用朱丹直接写在木板上后刻制的,再敷以天然漆。由于农民没有很好地进行保护,加之自然条件的影响,但其匾虽经历风吹日晒、刀砍斧剁,字迹仍清晰可见,真可谓“入木三分"呀!据山东省及当地 ‘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仲子庙》匾丹书系出自郑燮亲手,书于其知范县期间(1742-1746),为板桥存世书迹中一件难得的楷书匾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