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岗塔位于广州大桥东南面的新市头,是广州市区现存的古塔之一。地处赤岗,故名。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琶洲塔位于广州城东南40里,莲花塔位于城东南80里,赤岗塔则位于东南城下,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舆之气”。因此塔雄伟高耸,与东邻琶洲塔相呼应,成为珠江经广州出海口的风水双塔。
赤岗塔所处之地多为红色砂岩,故称赤岗。海拔20至30米,四周原处珠江河水中,后被淤填为农田和
赤岗塔
赤岗塔
鱼塘,明、清时已形成村落。该塔与佛教舍利塔造形相似,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塔。塔高50多米,外观为9层,塔内为17层。塔底直径为12.5米,高约50余米。首层辟有3个门,每个门口均砌以石阶。进首层塔心室,内存“神前拜台”花岗石板一块,北门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砖,民国时期用红砖修复,并于修复处嵌0.36x0.27米花岗石碑一块,上刻番禺县政府禁盗塔砖告示。西门有梯级上2层 (暗层)塔心室。梯级为穿心壁绕平座式,盘旋至顶层,现木楼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级设神龛。塔基用红砂岩砌成,表层为灰色斑岩,东边在后来修复时以花岗石补铺。3面开门处有石阶至基面。和塔体一样,塔基也成八角形,每边长5.5米,高1米,各边有“外国人形象的托塔力士”石刻造像,神态生动,为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佳作。塔表刷以白灰,每层八角均竖有一红色依柱,柱头有额坊,叠以牙砖。二层以上每层都逸出腰檐,檐上以砖牙挑出平台,登临者可从塔内走出,于平台上向外眺望。塔体上端为一个八角攒尖塔顶。附近旧有塔刹,今不存。
历史
编辑
赤岗塔是建于明代的风水塔,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由
西洋“力士”
西洋“力士”
直指王命璇倡建。工程未半时,因费用告绌而停顿,至天启年间(1621一1627)由后来官至户部尚书的佛山人李待问续建而成。[1] 赤岗塔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明代建筑中较具特色的古塔之一,与琶洲塔、莲花塔并称为广州明代三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为楼阁式青砖塔,平面为八角形,内膛八角直井式,塔高53.7米,首层直径12.5米,外观9级,内分17层。1998年,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筹集资金160万元,对赤岗塔进行抢救保护,维修工程于1999年6月1日完工并通过质量验收。 清代广州河南地区有两座古塔,以前因为高耸入云而非常瞩目,但因为附近高楼大厦林立而显得失色不少,故此很多广州市民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存在。这两座古塔,一座是位于琶洲的“海鳌塔”,即“琶洲塔”;另一座是位于赤岗的“赤岗塔”。 这两座古塔无独有偶,均是建于明朝神宗万历年间。琶洲的“海鳌塔”是在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间开始动土,而“赤岗塔”则迟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才开始动工,所以广州是先有“海鳌塔”,后有“赤岗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