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的工业发展

家乡区县: 福建省永泰县

永泰县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生产落后。唐后期,锻铸、纺织、砖瓦、食品、竹木加工等行业有较大发展。宋、元时期,造船业与手工造纸渐趋兴盛。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炼铁业;本县生产的土纸已销往福州、兴化、侯官等地。清光绪年间,纺织业兴起,产品售往邻近各县。

民国时期,大洋、霞拔一带铸造业勃兴,并开始开采钼矿,嵩口试办电力工业。抗日战争时期,福州两度沦陷,部分手工业者流入永泰,促进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出现一些新行业。到民国后期,城关、嵩口、葛岭、大洋先后创办十多家小型碾米兼火力发电厂,县城出现了机械印刷业。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全县共组建生产合作社、组80个,从业人员1019人,印刷厂、酒厂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生产规模。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哄而起大办工业,全县工业企业达540家。国营企业从1957年的13家增加到32家,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139人激增到2488人。在“大炼钢铁”中,从业人员猛增到上万人。但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管理不善及政策上的原因,大部分企业严重亏损。1961年被迫调整,关、停、并、转部分企业,并将部分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经过调整,国营工业余下21家,集体工业共有24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受到冲击,管理一度混乱,但由于广大职工力排干扰,加上七十年代莆田地区在永泰县内创建的一批企业,同时增加了水电工业的投入,使得工业生产在折腾中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徘徊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先后创办了上百家个体工业和小型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还先后由香港、日本引进了设备、资金,以合资、联营等形式创办昌华制衣厂、嵩口木筷厂和永利工艺厂等企业。1983年以后,产品门类有较大增加。经过1985年以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到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7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3家,集体企业404家(其中乡办企业75家,村办企业278家),个体、联合体企业1835个(其中个体1533个),三资企业1家。有职工1266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241人,县办集体企业935人,乡(镇)办集体企业2775人,村办集体企业1829人。全年工业总产值10236万元,为1949年的85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43.94%(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总产值为8185万元,为1949年的454.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62.07%),实现税利900.90万元。

2008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8亿元,增长38.9%。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产值13.63亿元,增长39.9%。不锈钢制品、烤鳗加工、工艺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纺织服装等5个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成为永泰县工业主力。福建深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州环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48批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填补了永泰县高新技术企业的空白。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feixuan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0924877.html
我的新郎微博http://weibo.com/2971812253
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飞旋(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