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著名景点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中科院四大植物园之一。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游览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天源路1190号,占地面积333公顷,建于1929年,是我国历史最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学科规划,围绕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先后建立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生理、植物资源、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遗传6个研究室。为了国家的热带亚热带植物战略资源的储备,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西植物所、武汉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创建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先河。根据国家和中科院关于“植被改造自然”部署,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第一个定位站——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而后又建立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进行长期的野外研究。从此确立了我园在植物学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可替代的地位。
华南植物园环境
华南植物园环境(15张)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凝练科技目标,于2002年上半年顺利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2002年下半年又完成了所园一体化的结构性调整。全园的机构设置分为四大模块:管理模块、科研模块、产业模块和待聘模块。
管理模块分为四处一办一局(园)和一个临时机构,即:综合办公室、科技教育处、人事党群处、财务资产处、园林园艺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鼎湖山树木园)和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共建工程指挥部(临时机构);科研模块分为研究组和支撑系统两部分,研究组包括17个组,支撑系统包括公共实验室、信息文献中心和标本馆。主要学科方向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与系统演化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综合性植物园;产业模块包含华南植物园管理责任有限公司(暂名)和广东中科琪林股份有限公司;待聘模块包含了离岗安置人员,病休、停薪留职和借调等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和待岗人员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300公顷,引种热带亚热带植物6000种,拥有世界一流的木兰科、姜科植物专类园,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华南植物园属下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公顷,有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保存着1800多种植物,500多种真菌,30多种脊椎动物和100多种鸟类,是蜚声国内外的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基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工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近两年来共争取各种科研项目99项,新增科研经费2704万元,有5项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524篇(其中SCI论文89篇,EI论文12篇),出版专著25部,申请专利23项(其中6项已受理,5项已授权),2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科技开发工作方面,2001年园办公司迈出了整体转制的步子,并在社会上成功融资。园控股的广东中科琪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广州分院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营业额达到3000多万元,税后利润达到500多万元,在新优绿化苗木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刚组建的华南植物园管理责任有限公司(暂名)发展势头良好。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继续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2002年主办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之陆地样带会议”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和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两次国际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华南植物园的学术影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6张)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约13,000余种(含品种);二是科研和生活区,占地552亩,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300余亩,此外,华南植物园还拥有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拥有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种质资源库、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科研平台[1] 。

Sara(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