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四九 起义纪念碑

家乡区县: 安徽省太和县

                                        阜阳四九  起义纪念碑

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是“四。九”起义纪念馆内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高10米,上题“四九起义纪念碑”七个大字。纪念碑是为了缅怀在1928年4月9日皖北阜阳爆发的武装起义中壮烈牺牲的80余位革命先烈而建。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用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一次英勇的实践,它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干部。
阜阳“四.九”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邵营镇王官集行政村(王官、卢营、朱庄、金庄)北侧山丘上。1959年建立“四.九”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馆内有由纪念碑、陈列室。
纪念碑耸立在四层台阶36级的平台上,纪念碑高10米,琉璃瓦冠顶,

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碑身为白色大理石。碑名由陈云谯同志题写。碑座为黑色大理石镶嵌。陈列馆为砖瓦结构平房,10间展室,馆藏文物72件,面积150平方米,室内分别陈列早期中共阜阳党组织发展概况及阜阳近代史,“四.九”起义有关史实,今日阜阳的发展变化和成就,还陈列着“四.九”起义时用过的武器及烈士的遗物。
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在这里组织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高桂滋部)教导团、第十军(杨虎城部)军校和阜阳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队,后因雨阻,攻城久攻不下,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率领西行,一路由杜聿德等率领到邵营镇与农民赤卫队会合,在王官集大寺庙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建立皖北工农红军,后因反动军队围剿,起义军弹尽粮绝失败。
这次起义,有80多位共产党员、农民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昌绍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杜聿德等20多人在突围中被俘,杜聿德在阜阳城东关英勇就义;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中共阜阳县委书记乔锦卿 被扑 后在阜阳城英勇就义;阜阳的青年楷模,“兄弟双烈”周传业、周传鼎等阜阳6烈士被杀害于安庆北门外。刚刚诞生红色政权被扼杀在摇篮中。这次起义虽历时不长,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我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建立了工农红军。
1961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将阜阳“四.九”纪念馆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基地”;2004年7月,被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

阜阳四九暴动始末:
  安徽省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升华,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早期活动在安徽,培育了一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崛起于包括皖西在内的大别山区,创立了名闻中外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七师驰骋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让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震撼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尔后发动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安徽人民积极参战,奋勇支前,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牺牲奋斗,安徽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具有连续性,今天的安徽是昨天安徽的继续和发展。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1915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消息传到安徽,各地青年学生纷纷集会声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1  919年5月6日,安庆各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派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声援北京五四运动。8日上午,安庆各校学生2000多人在黄家操场(现市体育馆)举行大会,愤怒声讨日寇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勾当。芜湖、合肥、六安、阜阳、徽州等地学生也纷纷集会声援。为了统一领导和进一步推动全省学生的爱国运动,5月25日在安庆召开了各校学生代表大会,组成省学生联合会,方洛舟为会长。

  安徽抵制日货的斗争,早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时就已发生,站在抵制日货斗争最前列的是安庆、芜湖、合肥等地的学生。安徽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了工人、店员、社会名流和工商业主等社会个阶层人士的有力支持,从而由学生罢课发展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三罢"斗争。6月11日安庆总罢市,码头工人罢工。六安、阜阳、合肥、宣城的功能地也广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罢"斗争。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重要阵地。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也刊登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安徽广泛流传安庆和芜湖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对安徽传播马列主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起义作为当前的最重要任务。

  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柯庆施任书记。8月初由武汉秘密迁回安徽,在芜湖设立了省临委机关。1928年3月第二届省临委成立,尹宽任书记。省临委把恢复、建立各地党组织作为中心工作。到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了芜湖市委,宿县、寿险县两个临时县委,安庆、六安、泗县、无为4个特别区委。到1929年5月,全省先后恢复建立了22个特委、特区委、县委、直属区党委组织。5月24日,中央决定暂时取消安徽省临委,同时在芜湖、安庆、六安、阜阳4个中心区域建立中心地方党部,由中央直接指导。全省党员数量由1927年252人增加到1931年4626人。
  在八七会议精神推动下,安徽各地的农民运动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1927年10月至1928年底共发生农民暴动6起,地点在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均为安徽省临委所属党组织领导。1929年至1930年全省发生较大规模的农民暴动35起,主要在皖西地区,有的建立了红军和巩固的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暴动有阜阳"四九"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和请水寨暴动。
 

【"四九"起义】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和李端甫、杜聿德等发动的阜阳暴动,是一次由皖北特委策动国民党高桂滋部兵变和当地农民起义相结合的大规模暴动,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11日被军阀部队及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失败。
   南京沦陷前夕,董必武、叶剑英在中共办事处接见了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朱蕴山,要其"迅速回安徽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后朱蕴山会见了即将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向他建议组织总动员委员会。1938年2月23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在六安成立,张义纯为主任委员;3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设置常务委员会,从常委中推定主任委员总揽全会事务,任命章乃器为秘书代行,下设总务、组织、宣传、后勤、情报五部。此后,省动委会成立了43个直属工作团,30个委托工作团。

流念(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