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名将折可适

家乡区县: 山西省岢岚县

     “藿食野人何不寐,只忧御敌失长城。”这是北宋翰林修撰张舜民《挽折经略》诗中的两句,这个百姓心目中的“御敌长城”折经略,就是北宋名将折可适。
折可适的先祖就是“杨家将”里畲太君的父亲折德扆。自五代后唐到北宋末年,折家世代为将,有的镇守府州,有的转战西北,战斗在抵抗契丹和西夏入侵的最前线长达二百二十多年,成为西北边陲的御敌长城。
     折可适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将门之家,从小就精于骑射,当时的名将郭逵见了惊讶地说:“真将种也。”就推荐他应廷试,考上了延州兵。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绥州战罗兀,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历代皇帝力图统一国家,平息边乱,因而连年战事不断
     那时候宋的西北边境常有西夏军队入侵,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元丰四年(1081年)为维护边境和平,宋神宗发动对西夏的五路西征。在艰苦卓绝的米脂战役中,可适英勇善战杀敌无数,并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那是米脂战役胜利后,五路大军向西夏境内追击,进入沙漠又加粮食不足,士兵又冻又饿纷纷病倒,有的甚至成队逃亡。这一天,可适所在部队也有一千多人因断粮多日而聚在一起闹事,准备逃跑。有人主张将这些人围捕斩杀,可适说:“这些人是忍受不了饥饿想逃跑求生啊,并不打算投敌叛变,我们应挽救他们。”于是他单人匹马走到他们中间对他们说;“临阵逃跑是要处决的,你们家里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不为他们想想呢。在他的劝说下,这一千多人又都回到了自己的队伍。
      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夺取了控扼千里横山的军事要地葭芦寨,更名洪德寨,由葭芦战役获胜的关键将领折可适带兵屯守。公元1092年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入寇,这时的折可适已经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将军。他预先探得守烽火台的夏军姓名,然后假扮敌军官查哨,呼叫着名字骗出斩首,使烽火不能传信,又在敌军驻地的水源里下了毒,然后指挥队伍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西夏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折可适估计敌人会卷土重来,随即在去洪德寨的路上设下埋伏。西夏军果然浩浩荡荡杀来。折可适放过敌前军,拦腰向敌中军冲杀,敌人猝不及防乱成一团,人畜互相践踏摔下山崖死死伤无数。西夏人组织最精锐的铁鹞骑兵展开反攻,可适布下铁蒺藜阻挡敌骑兵,命宋军退入城中用神臂弓和虎蹲轮番攻击,随即开城反攻。西夏军大败,逃跑时纷纷坠入崖底。梁太后见势不妙丢了帏帐,弃了首饰换上布衣狼狈地化妆逃跑。这次战斗打掉了西夏人的嚣张气焰,好长时间没敢来侵犯。战后朝廷论前后功封折可适为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兰岷州镇戎军。
      元符元年(1098年)西夏征集全国三十万军队由主将阿埋和昧勒率领包围了宋军驻地平夏城。虽然两次围攻都被宋军击退,但阿埋和昧勒仍勒兵天都山准备明春发动新的进攻。阿埋和昧勒都是西夏的军政要员,朝廷要可适想设法除掉他们。一天,可适得到一份重要情报,那就是天都山附近西夏将军们的具体驻地。折可适决定发动奇袭,端掉敌人的指挥部。他和郭成,李忠杰等部将带领一万精锐骑兵,分六路秘密地急行军至天都山锡斡井敌指挥部。面对如天降神兵的宋军,正在喝酒作乐的阿埋和昧勒傻了眼,只好俯首就擒。不过很快大西夏援兵就赶到了,把宋军团团围住,双方又展开激战。折可适战马因疲惫不能再战,郭成要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让他突围自己断后,并托以家事,准备以死报国。可适拒不受马,要和郭成并肩战斗,誓同生死。宋军将士深受感动,人人舎命杀敌,奇迹般地击败了敌人,夺取了战略要地天都山。对俘获的阿埋和昧勒,宋军采取优待政策,使很多西夏人纷纷内附投降,大大削弱了西夏的战斗力。西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从此“自拓天都便偃兵”,边境人民得到较长时期的安宁。
      天都山胜利后宋哲宗在文德殿为折可适设庆功宴,并在天都山设西安州,升可适东上合门使,洺州防御使,泾源钤辖,知西安州事,真拜和州防御使,后升为明州观察使,副都总管。
有一次主帅钟传在巡视边境时被西夏军围困,折可适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冲开敌围救出钟帅。在夺取灵武的战斗中,钟帅命可适带一万骑兵出战,一举夺取灵州城。战后徽宗皇帝亲自接见可适,并就西北战略征求他的意见。折可适说;“得来容易,守住却难。我们应当先在边境上削弱西夏的实力,待我们的防御体系牢固了,群众基础扎实了,才能真正得到。”宋徽宗很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他治边有方,封他为武安军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这是折氏家族历史上最高的职位。
     折可适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这也就很容易得罪上司。有一次他不赞同主帅筑萧关城的计划,主帅就借口他在踏口战役损兵数百而上奏弹劾,把他贬为郑州观察使。但后来朝廷还是把他调到卫州,拜淮康军节度使。又一次,转运使要求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措置军粮五万石,可适认为任务过重难以完成,就向上级提了些借车借粮的请求,结果又遭打击诬告,贬为佑神观使。但是朝野都知折可适是镇边名将,边境离不开他,边民离不开他,于是第二年复任泾源经略使,知渭州。
     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再次金戈铁马来到边关,不幸的是在四个月后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今山西省岢岚县)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是指折可适的父亲折克隽,也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官至左领军。折可适不但精武,而且善文,“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作有文集10卷,奏议30卷,边议10篇。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宋史?折可适传》),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可适还是一位扶弱济贫的慈善家,他“置别业于长安,以济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
     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折氏成员前赴后继,英勇抗敌。他们之中有的捐躯沙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无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坚决抵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壮丽画卷。折氏在陕北抵抗外族入侵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折氏成员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瑰宝,理应受到后人珍视。
      折可适以及折氏家族世代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受到人民敬仰。岢岚城北至今有一个叫折家祠湾的地方,那就是当年折可适的家庙,折氏家族前赴后继打击侵略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李晓霞(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