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产业特色《二》--草帽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鹿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年麦播面积达110万亩,大量的小麦秸秆为当地的草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近年来,该县积极创新草编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渠道,打造加工基地,做大做强草编特色产业经济。目前,全县草编加工产业呈现出了“专业村带大户”、“大户变龙头”和“基地 农户”的发展格局,涌现出草编加工专业村31个,5万多户农民从事草编加工,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年加工草辫 1600万扎,草帽3000万顶,草编工艺品 1200万件,年产值达3.6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和全国各地,被誉为国内著名的“草编之乡”。

主要做法:

一、科技带动 ,建设草编基地

为做大做强草编产业,以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该县从打造草编基地入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草编产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是成立专业组织,巩固基地发展。基地成立了以31个草编加工专业村为成员的科普工作组,每个草编加工专业村都建有科普活动场站,专业村科技副主任为服务站负责人,科普站聘用草编能手为专职科普员,负责草编技术的指导培训、服务、款式创新;每个草编专业村都建立了可容纳50-100人的科技培训学校和可容纳30多人的电化教室,经常为群众讲授草编知识,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全县草编专业村和草编大户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技投入。2010年,31家草编专业村投入研发经费30万元,今年至9月底又投入40万元,印发草编加工技术资料2万多份,宣传画册1000多册,制作光盘300多套。三是推广普及草编加工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草编加工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自草编基地建立以来,采取“以工代训”和 “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举办草编技术培训班275期次,培养技术熟练工人20000多人次。四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该县观堂乡、谷阳办事处等草编加工大乡(办事处),通过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激励了周边农户发展草编加工业。目前,草编已成为该县特色密集化产业,辐射到周边15个县市,加工户发展到8万多户。由于该县草编声名远播,甘肃、陕西、安徽等地的商户都把收购的草编运到该县进行加工。五是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为鼓励农户和草编加工大户扩大生产规模,该县拿出专项经费给予奖励帮扶。并开展草编技能竞赛和‘一对一’扶贫帮扶活动,先后为150家贫困户加工草编提供了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六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破解资金短缺瓶颈。由农业、科技部门牵头,会同计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信贷部门向有志从事草编加工的青年夫妇发放小额贷款。目前,全县有8000多家“青年草编夫妻店”,户均年收入2万多元。

二、科普助力,提升草编工艺水平

一是把科普工作与基地建设相结合。该县草编基地,以陈方专业村为龙头,先后建立谷阳赵楼、鸣鹿胡半截楼等草编专业村,以此为示范基地,培训带动当地农民从事草编产业加工。目前,全县已发展草编加工5万多户,观堂陈方村80%的以上村民都从事草编加工。二是把科普工作与提高干群素质相结合。首先开展基层干部学习培训活动,着重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经济和时事政治,提高他们的科普意识,鼓励其干事创业,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其次面向农民开展科普展览、技术咨询、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印发科普资料、召开广播会。着重倾向草编加工技术培训,每年开展科普活动达120多天,培训11860人次。三是把科普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在农村,科普工作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加农民收入。草编基地自建立以来,31个草编专业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从事草编加工。一个技术熟练的女青年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个60-70岁的老人月收入600元左右。基地群内搞草编加工的农户达6万多户,从业人员达20万人,草编加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

三、凸显特色,探索草编发展模式。

一是“基地 专业村 农户”的经营模式。经过发展,建立了由31个草编专业村组成的基地群,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标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了抗拒风险的能力。二是“专业村带大户”经营模式。基地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重点扶持陈方草编专业村和赵楼草编专业村两大龙头,在龙头的带动下,催生了一大批草编经营大户。三是“草编基地群,大户变成了龙头,带动支撑了当地农户发展草大户变龙头”。目前,基地的31个草编专业村构成了编加工业。全县数万户农民搞草编产业经营,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发展成为鹿邑县“水、草、皮、毛”四大支柱特色产业之一。

小磊(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