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名称:艾籺
历史年代:清朝或更早年代
制作工艺:先将艾菜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配以馅料(或咸或甜),做成艾籺,将包好的艾籺胚放入木雕“寿桃”形或方形的籺印,中铬一下,随即用蕉叶或者是菠萝树叶垫好摆放至蒸锅里蒸熟。
制作材质:艾蓉、糯米粉、红糖、馅料(咸馅料一般用绿豆、花生、瘦肉粒、虾米、芝麻炒熟、炒香;甜馅料则用椰丝或经腌制过的脆脆木瓜丝、再加上炒香的花生仁、芝麻仁等)
传统习俗:高州人自古有在正穷节(即正月最后一天)吃艾籺的习俗,用以驱除瘟疫魔怪,祈求来年事情顺利、生活甜蜜。
一、历史
自清朝或更早年代开始,高州人就有在农历正月最后一天又称为“正穷节”吃艾籺的习俗,因为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在这一天要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而据说“艾草”有驱除瘟疫魔怪的神效,所以吃了用艾做成的籺,就能征服“穷鬼”,来年顺利如意。
二、制作方法
第一步:在锅里烧适量开水把红糖放进去一起煮(视乎家庭喜好,喜好甜点就放多一点糖),然后将小部分糯米粉倒进开水中,并不断用铲子搅动至熟浆状,再铲出放在备好的粉堆里;
第二步:把艾菜搓成蓉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将艾茸加入第一步煮熟的粉浆中搓均匀,并不断揉进糯米粉搓成团(直至粉团没有裂痕),然后分出比乒乓球大点的小粉团,分别将小粉团捏成圆形薄片,并用薄片包上事先炒好的馅料;
第三步:馅料制作。家乡人做艾籺有喜欢甜馅料也有中意咸馅料的。一般是甜馅料居多,寓意新年甜甜蜜蜜,生活比蜜甜。咸馅料一般用绿豆、花生、瘦肉粒、虾米、芝麻炒熟、炒香;甜馅料则用椰丝或经腌制过的脆脆木瓜丝、再加上炒香的花生仁、芝麻仁等,味道绝对一流;
第四步:印籺。艾籺同样也要印上花纹字样。即是将包好的艾籺胚放入木雕“寿桃”形或方形的籺印(籺印是用木板雕成寿桃的形状,中间刻有个“寿”字)中铬一下,随即用蕉叶或者是菠萝树叶垫好摆放至蒸锅里,蒸熟后取出再在籺中间点上一红点以示吉利。
三、制作食材
主料是糯米粉,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高州土产的糯米香糯粘滑,口感甜腻,享誉粤西;艾蓉,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香气浓烈,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加入食谱中能增强人的抵抗力,排尘去积。辅料是红糖,馅料((咸馅料一般用绿豆、花生、瘦肉粒、虾米、芝麻;甜馅料则用椰丝或经腌制过的脆脆木瓜丝、再加上花生仁、芝麻仁等)
四、色香味形
艾籺的籺皮是用艾蓉和大糯米粉混合而搓成的,因此籺皮呈黑色并带灰白点点状,做成“寿桃”或方形。刚蒸熟的时候,满屋子都弥漫着甜甜的艾草香,温软香甜,回味无穷。
五、传承方式
其实艾具有去尘排积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这艾做成的籺味道独特,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延续着这个习俗,不仅正月吃,平常也吃,在高州任何一家酒店里,只要你想都能吃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