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尔沁蒙古族居住“蒙古勒格日”,汉语称蒙古包。自古以来蒙古族和其他一些民族称蒙古包为“格日”,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称格日为“蒙古包”(“包”是满语,房子之意),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至今草原牧民一般不说“蒙古勒格日”,而仍然沿用“格日”的旧称谓,他们称土木或砖瓦结构的房屋为“百兴”。另外,有人还称蒙古包为“毡房”、“毡包”,古代中原人叫“穹庐”。
蒙古包整体上是由圆柱形屋身和钝锥形屋顶组成,是木制构架和毡子覆盖的建筑。蒙古包的构造,应该从陶钠(天窗之意)开始。因为陶钠是蒙古包的“首脑机关”,同时它的尺寸是制作蒙古包时确定其它部件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陶钠直径的长度与哈钠(墙壁之意)的数成正比,要盖4个哈钠的蒙古包,需要80厘米直径的陶钠,以此类推。
制作陶钠的木料要用没有结子、没有裂痕、不弯曲的榆木或桦木,一些高档蒙古包用檀香木做陶钠。陶钠本身的形状很像佛教的法器“浩日劳”(即法轮),而陶钠和奥尼(椽子之意)在一起恰好形成一轮红日当头照的美妙形象。
奥尼连在陶钠和网状哈钠之间,是蒙古包上部的主体,它上撑陶钠,下接哈钠,形成伞状屋顶。奥尼的数量和长度与陶钠的大小成正比。陶钠大,蒙古包就大,因此奥尼也就多、长。用插接式陶钠的蒙古包一般选用松木、杉木等木材做奥尼,而用串接式陶钠的蒙古包则用桦树或柳条做奥尼。所有奥尼的木质、长度和粗细必须都一致,都用年轮不大的小原木而不能用拉开的木条。串接式奥尼的上端稍微弯曲,这样使蒙古包的陶钠周围有点隆起,避免因覆盖材料的压力而房顶下陷,同时能够使顶部空间显得宽敞而和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