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

家乡区县: 阿尔山市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的传承了北方草原各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诸多因素,形成了适合蒙古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狩猎、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特别是在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制了具有引领服饰潮流作用的、永恒生命力的服饰,如蒙古帝国时期的变线袍、交领长袍、兽皮搭呼;元代的质孙服、罟(gu)罟冠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哈屯创造的斗篷、北元时期的半壁等,其奢华艳丽、气势恢弘、华贵考研的风格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清代,政府出于统治需求,对蒙古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鼓励各部落独立发展,随随着蒙古高原大面积垦荒,出现了大批的蒙古族农民,部落间的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蒙古族不同部落服饰的独有特点,并延续至今。臂如:保留远古狩猎文化符号诸特征的巴尔虎部服饰,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的布里亚特服饰,采用多种刺绣手法将自然界的花草、水鸟、云纹巧妙地融于服饰之中的科尔沁等部族服饰。较完整地传承蒙古族传统色泽文化的是乌珠穆沁服饰;传承元代宫廷服饰特征的是察哈尔部、苏尼特部、阿巴嘎部服饰;既保留宫廷服饰高贵与华美气质,又体现守陵人(守护成吉思汗陵)服饰独有庄严与肃穆风格的是鄂尔多斯部服饰;体现蒙古族服饰古典风格的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步、喀尔喀部服饰;将蒙古服饰与其他文化有效整合在一起的是穆斯林蒙古部服饰和青海蒙古部服饰。

蒙古服饰主要有头饰、各种冠饰、袍服(单袍、夹袍、棉袍、吊面皮袍、白茬皮袍、熏皮皮袍)、坎肩(罕吉雅日、奥吉、奥吉木格)搭呼、披风、靴子(香牛皮靴、马靴、马海、毡靴),以及银鞘蒙古刀、火镰、褡裢、香荷包等各种配饰组成。各种服饰也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之区别。

蒙古族女性佩戴的华美头饰是已婚妇女的重要标志。由于部落不同,头饰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巴尔虎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类似羊角形,“哈卜其格”、“塔图尔”均用白银镶制,嵌有各类宝石,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有两条追珊瑚额箍、银银质簪钗和垂链组成;察哈尔头饰,围箍中间嵌数个鎏金花座,镶珊瑚、松石珠;鄂尔多斯头饰以嵌珊瑚、绿松石的錾花银饰为核心,由上百粒珊瑚珠摆列成梯形后帘和左右对称的侧饰组成的头饰重量约10~15公斤,富贵而奢华,具有“头饰之冠”的美誉。

蒙古族的冠饰形状多样,其中也蕴含着各种文化含义:布里亚特的红缨帽上用手针缝制的线条代表着不同父系的联盟,红缨帽穗代表太阳;栖鹰冠是白海清图腾的象征;罟罟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这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腰带、蒙古刀、火镰、褡裢则是男士的重要标志,腰带不仅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在骑马远行时起到保护五脏六腑的作用。蒙古刀与火镰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作用,象征男性勇敢而如同火一般顽强,永远为民族传递香火,延续生命。

点燃不世灯盏(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