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洋山,地处练江之畔,属广东省普宁市南径镇辖下行政村,人口近过万。据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苏氏从桂花村繁衍至此创寨,因地势平坦,青竹成林,又靠近小山而置寨,遂名青洋山。与相邻的碧屿村合称桂花篮,是兄弟村。青洋山在元明时期,曾属潮阳县管辖,至明嘉靖四十二年普宁设县,潮阳和普宁以南安村和华美村之间溪河为界,此处归为普宁。昔时,青洋山有多个姓氏聚居,如苏、刘、陈、杨、庄、欧、高等等,现为苏氏一姓村。相传,元代时候,刘姓为创村先民,且人口最多,为盛族,后因刘氏误致官府要员死于此,随之遭官兵围剿而散寨。青洋山最初的村寨环绕小山坡而建,在小山之中,除了民居聚落,还有元代刘南海所书的朝阳石刻,及明代的林大春石刻。
刻有林大春诗文的石刻在青洋山上一座小庙之中,该庙甚为独特,是由两块天然大石头斜靠着而形成一个夹角,前面稍稍搭了几片瓦,就成了一座庙,其中一块石上就是林大春石刻!石刻碑文高约1.79米,宽0.92米,四周还刻有花边。
林大春(1523—1588年),字邦阳,又字井丹,号石洲,潮阳县棉城人。他从小就十分喜爱《史记》和《汉书》等史籍,精通古文诗词。因仰慕东汉处士井丹的清高气节,又以井丹为字,世称“井丹先生”。
林大春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得中进士之后,历任户部主事、湖广江防佥事、苍梧佥事、浙江提学副使等职;两次出使秦中,抵灵武,出贺兰,又一度出使辽东。据《潮州府志》所载,在户部任职时,林大春是部里起草奏疏的四个郎官之一,而凡是大春所拟奏疏都深得皇上称许。在任浙江提学之时,曾奉诏参与编修《世宗实录》,将浙中人物著为列传,为吴越人士所景仰。更可贵的是,他执法不避权贵,在河南任睢陈佥事时,曾将宰相高拱的家臣绳之以法,使高拱大为恼火,设计将他罢免。两年后,高拱罢相,他才恢复官职。后来,高拱一复相,拍马屁者即大肆弹劾林大春在浙江提学任上,所命试题“断裂经义”,致使大春被罢官回乡。家居18年,潜心著述,曾应知县令黄一龙之请,纂修《隆庆潮阳县志》15卷。著有《井丹诗文集》20卷。林大春与薛中离、翁万达、萧端蒙、唐伯元、林熙春等为潮汕明代七贤,一直受潮汕热爱和敬佩。
林大春文宗西汉,诗结盛唐。林大春有一首叙述南宋宰相文天祥兵败逃亡潮州的经过的诗《纪文相入潮遗事》:“王气萧条向北都,犹勤天讨下蓬壶。江舟不解荆胥剑,南国空传蜀相图。古庙青觞灵马伏,野桥芳草白麟孤。谁知一别崖山震,楚水燕山恨末苏!”
林大春擅长草书,人得其寸缣如拱璧。现传世的墨迹已不可见,其在广西北流公干时留有摩崖草书诗石刻,末两句为:洞里无朝夜,都应秉烛游。普宁青阳山有林大春草书摩崖石刻诗《访苏隐君□□遇于青阳归却寄此》:江上维舟拟造庐,竹间遥望引轻裾。谁传消息千山外,应为神交十载余。云影渐移归涧谷,峰阴乍转见樵渔。别来却忆双庭桂,不信朝阳迹已墟。落款为:万历六年戊寅仲夏邑人林大春书。万历六年即1578年,正是林大春晚年,见之于书更是老味溢出,用笔轻松,点画苍劲,体势宽博,奇伟纵逸,转折有情,翩翩多姿,风神洒脱,宋之意趣,宛然在目。
为追寻诗中最后一句“不信朝阳迹已墟”,就要到附近的“朝阳石”。这是一块矗立在青洋山上的巨石。登上巨石,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山光水色,令人心旷神怡。石上刻“朝阳”二个大字,气势磅礴。署名刘南海书。刘南海是元代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于元至正八年(1348)在青洋山巨石上刻下“朝阳”二字,其时是刘族的辉煌时期。据乡人传说,当时溪上有座石桥,因刘氏家族在朝为官,权势显赫,故过此桥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官要下马。在刻朝阳石20年后,时有朝廷一官员奉旨到桂花篮(即现在的青洋山、碧屿二村),因不知此例,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孩童在桥下洗澡嬉戏,便大声起哄,致马惊人翻,跌死桥下。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官府出兵剿寨,刘氏子孙四方逃难。林大春多次到青洋山访好友苏青洋,观赏此石,感慨万千,因有“不信朝阳迹已墟”之句。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chenzhuoshe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963623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