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苗米属优质籼稻品种,稻谷细长、米泛丝光得名,原产广东省广州市下属的增城市朱村,素有米中碧玉、中国米王之称,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在清朝末年已驰名海内外。2004年9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丝苗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增城市是广州市的县级市,西距广州60公里。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增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将近2000小时,年均气温为22.2℃,几乎全年无霜,年均降雨1800多毫米,无特大自然灾害。土壤多为沙质水稻土,水质中性偏碱,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朱村街东距增城市中心14公里,西距广州市45公里,因元末明初朱姓人由南雄珠矶巷迁来聚居成自然村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交错,土层较厚。增城八景之一的朱村街北部丹邱村的白水山是丝苗米原产地。白水山别名白水礤,山上有一飞泉,远眺就如绿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山名因水而得。白水山旁有一云母山,云母石可作药用,相传是道士炼丹的绝佳材料,丹邱村即因炼出的丹优而取名。白水山上曾有一座始建于隋朝的栖云寺,据说丝苗米是明代栖云寺僧人育成。栖云寺附近约有二亩梯田,分成十多块,属沙质浅脚田,以白水山泉灌溉。
增城丝苗稻最初是由增城野生稻衍化来的高杆品种。增城野生稻已有9000多年历史,原产自广州市萝岗区镇龙镇洋田河流域,洋田河自镇龙经中新、朱村汇入西福河。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洋田河到西福河30多公里长的河边沼泽地都自然生长着茂盛的野生稻。增城普通野生稻的主要形态特征与高脚丝苗相似,高秆、叶窄长、叶色青翠、谷粒细长、谷壳麻黄色,稃(fū 谷壳)端有关刀尾等,且两者都属强感光性稻种。但丝苗稻比野生稻穗长、粒多、饱满,丝苗千粒重l7.5至18克,野生稻千粒重14.4克。高脚丝苗属晚稻品种,抽穗期与增城野生稻中早熟类型吻合,都是10月1日左右。高脚丝苗11月5日成熟,平均亩产386斤。因野生稻紧靠水稻田,可能野生稻与栽培稻自然串粉产生变异,或是野生稻产生基因突变,当地农民发现优质稻穗后摘回播种,形成了最早的丝苗稻。
高脚丝苗秆高易倒、产量不高,但米质特优,一直沿用到l973年。科技人员从l972年开始培育新一代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丝苗米良种。l978年育成著名的特优品种丝苗选6号,平均比高脚丝苗增产20%左右。1985年培育成矮秆抗倒、米质特优、比高脚丝苗增产80%的新一代矮秆丝苗品种双丝苗2号。另外,利用增城野生稻与国内外栽培稻优异种质进行多元配组杂交遗传育种,培育成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红野丝苗6号、黑野丝苗、五香丝苗、巴野丝苗等30多个适应性广,各具特色的优质丝苗米品种。增城丝苗米晶莹洁白,因油质丰富而略泛丝光,自然清香。米粒长5.4至6.6毫米,长宽比大于等于3,直链淀粉15至23%。米饭软硬适中,爽滑芳香,口感类似泰国茉莉香米。米饭加入上汤水搅动后,饭团散开,汤仍清澈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