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优二进三" 佛山10年"城变"中心辐射

家乡区县: 佛山市禅城区

一个城市(城区)的发展,犹如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神形兼备”。“神”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态,是城市的灵魂;“形”是一个城市的形态,是城市的外表。10年以来,禅城区由原来一个市变为一个中心城区,其“神”和“形”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教训,更有迷惘……
佛山新城
应对“空心化”破茧成蝶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神”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神”的塑造,城市的内涵只能暗淡无光。
“一镇一街一特色”曾经是禅城引以为傲的城市形态。在佛山土生土长的陈小杰为记者描述了当年“老佛山(禅城)”的三大产业:祖庙的童服、石湾的陶瓷和张槎的针织。
2003年,禅城行政规划调整,南庄也划入禅城的范围,形成5镇8街的格局,2006年,禅城行政规划再次调整,形成1镇3街的格局。此举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南庄也成为了城市中心的一部分。一个城市中心需要什么产业,南庄还在思考着,然而,遍地是厂,高污染的陶瓷工业发展模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
要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协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在这条路上,禅城有过迷惘。
当时,广州和东莞均提出“退二进三”的发展策略,禅城也一度以“退二进三”为目标。按照理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城市化的程度也就越高。然而,一次招商经历,却给禅城敲响了警钟:2006年,当时刚到任的南庄镇委书记张辉明带着一个颇具实力的外商企业代表到南庄的一餐馆就餐,可该企业人员亲自到现场考察后抛下一句,“以后,再不要带我来这个地方”。这句话击痛了张辉明,“外商不来,南庄的公务员都不愿意住,陶瓷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让能源和环境空间难以为继”。
“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规律,禅城这个原本迪迪尔产业为主的‘小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第三产业的‘贵族形态’。”一位长期研究禅城的政经人士向记者坦言,当时的禅城,推掉了第二产业,根本不会有第三产业来进驻,“退二进三”的策略为时过早。
有了深刻的教训,禅城开始痛下决心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优二进三”被重新提上了日程。2007年,禅城大力推动陶瓷企业的转型,禅城开始以环境倒逼机制优化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南庄为例,2007年起,南庄75家陶瓷企业在两年内关停转移了62家,仅剩下13家完全达到广东省清洁生产标准的企业进行清洁改造,开发高档洁具等高端陶瓷制造业。同时,南庄镇政府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联合投资6000多万元,打造公共科技创新平台。2010年,南庄13家陶瓷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28亿元,高于2006年转移之前75家企业创造的117亿元产值。
“10年间,禅城的第二产业不能完全理解成为外迁,科技的发展让陶瓷由‘野人’变为‘君子’,这也是一种产业的变化”,熟知禅城产业结构的金融界人士表示,除了南庄陶瓷,石湾东鹏陶瓷也利用“云模式”建设OA系统,每年省下7000万多费用,“只有工业化的‘皮’存在,信息化这个‘毛’才能有依附。”同时,神州数码、IBM、世纪联华、华兴威特总部纷纷落户佛山,为推动佛山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很大帮助。
然而,与陶瓷产业大刀阔斧的改革,祖庙童服和张槎针织的转型之路却不太畅顺。2010年,禅城将祖庙街道的环市童服城强行迁走,童服城内人去楼空。禅城区委书记区邦敏曾痛心长叹:“你看祖庙童服,很多都到大沥去了,算是散掉了。”该人士表示,由于政府工作不够细致,土地等问题都无法解决,“腾笼换鸟、筑巢引凤”过程中,不少“凤凰”也都飞走了。
今年9月4日,在区邦敏到任禅城区委书记一年之时,禅城30个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合计300亿元资金一口气注入禅城。这是十年来禅城区最大投资总额的产业签约活动。禅城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努力开始破茧成蝶。同时,祖庙-东华里商圈、季华路总部经济带,南庄绿岛湖,张槎智慧新城打造的“禅西新城”规划出炉,南庄和张槎,在沉寂了10年后,终于重新融入禅城发展的大家庭。
“孤岛”探出路拉开格局
如果说产业是“神”,城市面貌就是“形”。缺乏良好的城市环境,产业发展也会缺乏载体,10年以来,禅城从“孤岛”中打开出路,有成功,更有挫折。
2003年,禅城首次由市变区时,这座城市“孤岛”显得格外显眼。“周边都是断头路,想走到南海只能骑摩托车绕一大圈”, 在禅城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市民陈小杰告诉记者,当时,莫说禅城与南海等区的交界,就是禅城祖庙与南庄、张槎等区内交通,也都“山路十八弯”。在这个“孤岛”上,摩托车是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据统计,当时佛山的摩托车保有量114万辆,为全国地级市最多,而禅城是佛山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摩托大军”也最为壮观。
然而,“孤岛”的禅城无法承接市中心的职能。摩托车的泛滥也在治安上给市民造成了巨大威胁。据佛山市公安局统计数据,2002年,佛山市禅城区发生“两抢”案件466起;2003年,该区“两抢”案件发案数量与上年相比飙升近四倍。为此,佛山市公安局不得不成立了打击“两抢”专业队,进行高强度整治工作。
为了打通禅城至其他四区的命脉,佛山市宣布将投入资金16 .88亿元,全面启动禅(城)桂(城)新(城区)八项道路工程建设,改变交通不畅通的局面,2006年底,随着大福路(现岭南大道)扩建、华阳路、桂澜路、汾江北路以及文华路等道路建设陆续竣工。此后的几年,同济东路东延、绿景路东延、文沙路改造、田园大街改造、佛山公园西侧25米道路工程等,也相继完成,极大地改善了禅城的交通条件和道路的通行能力。
2010年,广佛地铁西朗———魁奇路段正式开通,禅城与广州的交通命脉正式打开,成为禅城为“孤岛”打开出路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限摩”工作也在同期进行,2006年9月,“一户一摩”新政在争议中正式实行,佛山人的出行方式发生改变。2010年8月,禅桂新片区成为“限摩”第一阶段实施。2008年,禅城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交TC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极大的改善了公交出行难的问题。
然而,路宽了,禅城的交通发展依然存在着隐忧。由于“限摩”政策的推行,公交的发展又跟不上民众的需求,市民的“出行难”问题越来越凸显,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让禅城的道路比以前更加拥堵。2011年8月,佛山机动车数量首次超过100万辆,交通问题、停车位问题愈演愈烈。而同时,倡导多年的公交专用道形同虚设,城市的效率难以提高。
今年年初,禅城区区长刘东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推进“158”交通改善计划,建设“四纵四横”公交专用道。同时,在《禅城区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中,禅城区提出,对季华路实施准快速化提升,并打通魁奇路东西两端,使魁奇路顺利延伸至广州和高明。同时,“渠化”内部交通,优化季华路、佛山大道、魁奇路、禅西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加快旧城区路网改造,打通断头路,改造肥瘦路,优化路网节点,充分发挥路网整体效应,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三旧改造“是禅城区城市面貌提升的另一个重点。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间,禅城区批复了“三旧”改造项目超过130个,用地面积近3万亩。其中,东华里改造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三旧”改造项目,备受关注。
“东华里改造初期,坊间也出现不少争议,然而,由于当时大形势还比较好,改造也进行的比较顺利”,广东通法正承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钟坚是当年“东华里改造”的法律顾问之一。他回忆道,当时国家政策还允许拆迁和建设同时进行,而2007年的拆迁补偿协议金额也特别高,“当时每平方米就有6000元的补偿价格,在佛山大部分地方,这个价格都足够买新楼的了。”最后,动迁房采取置换的形式,将大部分原东华里居民迁至普君新城和丝绸大街。
2011年,随着岭南天地一期工程的开业,具有岭南风味的建筑群和商业运营模式迅速成为游客喜爱的景点,巨大的争议也慢慢平息了下来,2013年初,东华里二期工程即将竣工开业,东华里成为佛山“三旧改造”成功的典范。

halfof(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