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简介:禅城区隶属广东省佛山市,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的西北端,邻近广州市、深圳市等珠江三角洲多个著名城市。禅城是著名的陶瓷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天下四大聚,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密集地保存着8个历史文化街区。
禅城区旅游景点: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中国陶瓷、不锈钢名镇——石湾;中国针织名镇——张槎;佛山孔庙;石湾古建筑莲峰书院;梁园;坭模岗冶铁遗址等。
美食小吃:皇后双皮奶;汾宁白糖棉花糕;佛山柱候酱等。
禅城区特色:
石湾陶艺:"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藏有石湾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铭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数,且多为精品。
粤剧粤曲: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弋、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武术文化:佛山对岭南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武术。其中,以蔡李佛拳、咏春拳、南狮最为著名。在禅城区祖庙街道中,影响甚大的,有洪家拳、白眉拳等。洪家拳俗称洪拳,是南拳拳种之一,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专家说,黄飞鸿的无影脚就是少林洪拳。民间更有“只要有祠堂,就会有狮子、洪拳”之说。
剪纸艺术: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融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有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传统秋色:秋,是指秋季,丰收之意。色,是指景色。秋色,就是秋天举行的会景游行活动。著名的佛山传统秋色,早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就已经出现了,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佛山秋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以民间生活、爱好、风情为依据,是表演艺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色”:车色、马色、飘色、水色、地色和灯色;“品”:扎作工艺品、仿古工艺品、花卉工艺品、果品工艺品、鳞蚧工艺品五个门类。现在,两广地区盛行的民间花灯巡游活动,就是出自佛山秋色。现在,祖庙街道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正在计划让每年的秋色大游行活动正常开展起来。
北帝诞: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华南著名的民间信仰中心之一。
禅城区的历史文化: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唐宋年间,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明清时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晋代,禅城称“季华乡”。 唐贞观二年(628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五代十国时佛山禅城、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敕封佛山为“忠义乡”,属南海县。民国时期,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