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毗邻省会广州,水陆交通方便,宋、明以来,佛山手工业、工商业发达,商贾来往频繁被誉为天下四大聚和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得心斋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原名和记猪肉店,位于汾江河畔正埠码头附近,生意颇为兴旺。店主余浩忠是个精明人,他将下脚料猪手脚巧制成别具特色、风味独特的酝、扎猪蹄,以供应市场。
得心斋的酝扎猪蹄因百姓仕子、达官商贾,以寓意吉祥如意、心想事成、仕途顺利、生意兴隆,而被誉为“得心应手”,从明清时代起,至今已盛名近300年。得心斋酝、扎猪蹄的制作技艺,无论从选料、酝制、调味还是火候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有大小工序三十多道。由于风味独特、工艺精细、造型美观,有“卤味之王”之称,不仅深受佛山人青睐,还驰名省、港、澳及东南亚各国。也是外来游客点名品尝和馈赠亲友的佛山特色食品。故有:“到佛山没有品尝‘得心应手’,就不算到过佛山”之说。得心斋经过历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已形成了烧、卤、腊食品系列,并多次荣获中商部及省、市的优质名特产品、广东号等多个荣誉称号。
酝扎蹄是佛山特产,历史悠久,闻名远近,供给佛山星级以上酒店,并作为代表性的招牌菜推出,得心斋还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老字号;市民喜爱的 十佳传统餐饮名店;佛山市诚信单位。为提升佛山形象作出贡献。
制法
其制法不外下面四方面:一是选料,二是酝制,三是调味,四是火候。选料:要选一些娇嫩的猪手脚,肥肉要选猪脊头肉(取其爽而不腻),瘦要选精肉,不要带筋膜。酝制:先将猪手脚刮洗干净、开皮,如果制扎蹄,还要抽去猪脚筋和骨,然后放入釜中用慢火酝至八九成熟,取出针刺(针刺是用针在猪皮外边扎孔。作用是使猪皮胶外溢,吃起来爽口),针刺后,放入釜中再酝,跟着把猪手脚取出放在清水中过冷河。猪肥肉要用幼沙糖或盐来腌渍,瘦肉要用油来走油,还要用烧酒、糖来处理。各种原料配备后,把猪肉切成幼薄长条,肥瘦相间包在皮内,外用水草扎住,再放入卤水中配浸。卤水是用花椒、八角等多种调味而创成。过去,卤水中还加入"蛤拐"(青蛙的一种),以提高卤水的质显。这样,配制出来的产品,"堪中带爽、肥而不腻、和味甘香"。
历史
相传清朝时候,有一位巡抚大人,视察到佛山,时巳深夜,命差役弄些饭菜来"宵夜",但当时各食店都已关门,差役无奈,只好拍门来得心斋买酝扎蹄。巡抚食而甘之,大加赞赏,以后多次差人来佛山购买,并广为介绍。因此,佛山得心斋酝扎蹄的名誉,不胫而走。不仅本地人喜欢购食,即外来游客亦莫不以一尝为快,很多游客还购买回去品尝或馈送亲友。得心斋的酝扎蹄远销至广东全省及港澳各地,全盛时期日销百数十罐,往往供不应求。调味方面,该店师傅也很讲究,他们设有专柜,由师傅来站柜台,制成品放在盆内,用卤水淹着,放在上面,顾客光顾多少,他就切多少,如果外来客人,他必问明携往何处,有多少路程,什么时候食用,他就根据这些情况,替顾客调好味,等到吃的时候,味道恰倒好处。后来有些无耻商人,企图鱼目混珠搀夺得心斋的生意,在附近另设一间烧腊店,亦以酝扎蹄来号召,取名"老德心斋",他以为加一"老"字,顾容自然会慕名而来,但假的还是假的,诡计骗不了人,这种卑鄙行为,徒令人冷齿而巳。
解放后,两店合讲,改名为"新得心",店址选在升平路今址。经过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商店。营业额一直都占全市同行业中的首位。最近为了保存佛山著名土特产的声誉,恢复了该店的原始老招牌一一得心斋。不过这一名传遐迩的名产品,却因种种原因,巳停产了多时。报近市食品公司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指示,同时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动员得心斋职工恢复制作这一传统名产品。不久的将来,这一名驰远近、脍炙人口的佳馔,重新与群众见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