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历史上最著名的有纺织、陶瓷、铸造、 医药、民间工艺美术五大行业;陶塑(石湾公仔) 、雕刻(木、砖、玉、牙、骨雕等)、塑扎(纸 扎、纸塑、腊塑等)、绣花(即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和剪纸可以合称为佛山历史上光彩夺目的 “五朵金花”;与武术结合在一起、独具特色的南方舞狮艺术体现出南国“武杰之乡”的独特魅力;佛山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称;从南汉时起,佛山即为岭南铁器铸造中心,是著名的“南国铁都”;粤剧被喻为“南国红豆”,佛山乃是著名的“粤剧之乡”;佛山还是“秋色艺术”的故乡。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外。技术精致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相传源于明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现有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狮子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秋色、十番、龙狮、灯彩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通济、无闭翳”,始于清初,盛于乾隆年间的正月十六“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完好地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现日趋旺盛,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参加。
佛山文化艺术概览
佛山南狮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 比赛一直占据前列。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狮子 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所谓 “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通常用几 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 喻称事业有成。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 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这 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 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石湾艺术陶瓷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