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吴桥吗? 吴桥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中部,位于河北省东南边缘,沧州地区南端。东与山东省宁津县、陵县毗连;南与山东省德市为邻;西隔南运河与景县相望;北与东光县接壤。总面积582.9平方公里。 “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在这个县发现的距今1400多年的一座古墓壁画中,就有描绘马术、倒立、蝎子爬、肚顶等杂技的画面。吴桥人喜爱杂技这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纵横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是历兵战乱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耍耍大刀,玩玩猴子、巴狗之类的小动物,浪迹江湖、卖艺糊口。五十年代,周总理出访西欧十四国时,所到之处,华侨中无不有吴桥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赞道:“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杂技之乡”因而得名。 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以后。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2006年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 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团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顶”等节目,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录制成影片播放。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边云明,1956年随中国杂技艺术团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访问演出时,他主演的“蹦床飞人”、“杠杆定车”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1年,河北省杂技团到墨西哥等4国演出,主要演员大多数来自吴桥。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国外朋友的赞扬。
另外,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有一个清幽的杂技小院“鬼手居”,“鬼手居”里有一位身怀绝技的老人王宝合。别看他瘦小干枯,却将简单而古老的中国杂技演绎得出神入化:两个白瓷碗、三个海绵球,他能变幻出任谁也参不详猜不透的“三仙归洞”;他能靠“缩骨软功”把一件婴儿小袄穿在身上,里面还能塞进三个啤酒瓶;还有那针针线线,放在嘴中,穿成一串,就是闻所未闻的“口中穿针引线”。三大神功成就他“鬼手”威名,也使他成为国家最近刚刚评定的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