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家乡区县: 大同市城区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地方剧种。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权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听起来浑厚、质朴,唱腔与音乐伴奏十分和谐也是耍孩儿的又一特点。

孩儿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它吸收南罗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调,又从晋北道情、晋剧中获取了丰富养料,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听起来浑厚、质朴。

耍孩儿发声方法,使外地人乍一听起来很不习惯,说它发声不科学,但听惯了以后,觉得越听越爱听;作为当地人来说,这种唱腔是十分喜闻乐见的,好像是不用后嗓子唱就过不了“戏瘾”似的。所以解放以后,有些文艺工作者试图改革耍孩唱腔,变后嗓子演唱为前嗓子演唱,取消了耍孩儿的基本特点,结果观众很难通过,唱腔改革者不得不谨慎从事。

关于耍孩儿剧种的起源,当地汉族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汉元帝时,昭君王嫱出塞和蕃,出了雁门关,眼前一片荒凉,倍感思念家乡,因而哀恸欲绝,泣不成声,直到嗓音嘶哑,还是哽咽不止。后人为了纪念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声,编成哀惋歌词进行演唱,几代辗转流传,遂成该剧。另一说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哭不休,集梨园子弟唱曲取乐,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唱此曲后,太子转悲为喜,破啼一笑,唐明皇随命名此曲为“耍孩儿”。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据有人专门考证,该剧种真正起源于元代,与元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要代表剧目有:耍孩儿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其中代表性的有:《狮子洞》、《刘家庄分家》、《七人贤》、《千里送京娘》、《白马关》、《三孝牌》、《金木鱼》、《打佛堂》、《对联珠》、《翠屏山》、《过街楼》、《还魂传》、《绣鞋证》、《洪门寺》等。

解放以后,大同市只有一个耍孩儿专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则不计其数。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更由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雁北耍孩儿在目前出现了生存危机,必须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

欢迎访问我的主页!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eigirl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9356780.html

旭蕾458(2015-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