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州梆子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最早形成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十九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三百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路梆子有大北路和小北路之别。“大北路”是指雁门关以北直至内蒙包头一带,以水上漂、舍命红等人为代表的声腔演唱,其特点是行腔稳健、深沉;“小北路”是指雁门关以南,以贾桂林、高玉贵为代表的声腔演唱,其特点是行腔华丽、委婉。两大流派虽然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于音乐高亢激昂,男女同调,因此,男演员演唱起来比较吃力,必须用“背拱音”。传统的乐器有“梆胡”、“二弦”、“三 弦”、“四弦”,通称“四大件”。此外,还有“笙”、“管”、“笛”、“唢呐”等。武场乐器和晋剧基本相同。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其传统剧目主要有《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王宝钏》、《打金枝》、《金水桥》、《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算粮》、 《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 等两百多个。
在戏曲发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北路梆子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代拉开了距离,那种万人争睹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欢迎访问我的主页!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eigirl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935678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