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编辑本段 滦南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滦南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县境置马城县,相传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东征到滦南渤海湾,留下了与曹妃的爱情传奇,曹妃甸因此而得名;辽属卢龙军,金置滦县,元五年并入滦州,县城所在地倴城是京东四大名镇之一,相传因元朝大将那颜倴盏在此屯粮而得名;此后,历经明、清,县境均属滦州。1946年建立滦南县佐公署,后并入滦县;1963年恢复滦南县建制。
滦南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孕育了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冀东文艺三枝花”,诞生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皮影大王张绳武、乐亭大鼓靳文然等大师级人物,被命名为中国评剧之乡、乐亭大鼓之乡。评剧融合了民歌、秧歌、莲花落、梆子、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等曲调和表演形式创造而成,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为全国第二大戏种,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创作的《花为媒》、《独占花魁》、《杨三姐告状》等剧作享有盛誉。成兆才评剧团创作演出的以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为题材的现代评剧《三进门》轰动首都、唱响全省,参与创作的现代评剧《宋庆龄与新中国》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皮影也称皮影戏,是冀东民间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是一种雕刻技术,借鉴戏曲的化妆、脸谱和服饰,加以艺术夸张,在操纵者(拿线的)灵活操纵下,与陪唱配合,影人形象生动,唱腔融入冀东方言、叫卖调、哭丧调,表演有声有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4年,滦南县皮影团赴葡萄牙演出传统皮影戏《刘瑞莲救驾》获得圆满成功。
乐亭大鼓博采各种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用乡音说唱,以三弦、铁板、鼓伴奏,具有独特的唱腔、板式,是一种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叙事抒情兼佳,深为群众喜欢的曲艺品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滦南县涌现出靳派唱腔创始人靳文然和文化部命名的乐亭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代传人何建春等许多大师级艺人,他们的代表作《薛刚反唐》、《碧海丹心》等享誉国内外。乐亭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