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即将消失的老胡同

家乡区县: 大同市城区

大同的街巷并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更迭,城市格局的变更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大同街巷的隋唐里坊制形式一直是北方城市的一个重要样本。尽管历经风雨,尽管屡经损毁重建。从许家窑人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到秦汉魏晋鲜卑人庞大的都城在这里定型,也奠定了一个城市的轮廓和走向。此后,越来越外展的街道形成的城市肌理发展成熟。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当下,大同的街巷有些恢复了曾经响亮的名字,有些消失在时光的剪影里,街道的布局、大小、范围在大同这座魅力城市的定型中上演着它的变化轨迹。

大同街道起源可追溯秦汉的、还叫做“平城”的时期。晋建兴元年(3 1 3)拓拔猗卢“修汉旧平城为南都”,平城复兴。到了北魏,里坊、寺院、市廛、园林、作坊等多处居民生活区,当时城内市民1 00余万,每到开坊之时,人头攒动,热闹不已,成为中国北方,乃至欧亚最大的城市和交易市场之一,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丝绸之路的东端已达到这里。辽金顺延到元,大同城一直兴旺发达,辽代城内街道正北正南,十字街分割成若干里坊,兴建华严寺等,城内寺庙无数。东南一带建舍利坊,多居僧侣商贾;衙署建在西北,多居官臣,肖太后的梳妆楼大约在此;东南有全国最高学府西京国子监;东北有大同驿,周围多为贫民市兵所居。金时大同城的布局基本与辽代相同,只是在大金五年(11 6 5)将东门改为宣仁门,南门改为奉天门,西门改为阜成门,北门仍称拱极门。并建保安殿、御容殿,为供奉历代皇帝塑像。城东有司马都部署司,为西京路都总管,后留有都司街之称。元代时大同城基本上辽金旧城,为四大街、八小巷的十字街坊,当时城内引进御河之水,绿树成荫,楼堂林立,旅游贸易者络绎不绝,并建有大教堂一座。
明清时期,大同元代大同土城的旧址上增筑城墙。洪武五年(1 3 7 2)由大将军徐达领导筑成。城墙周长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宽二丈有余。从保留下来的城砖看,长一尺五寸,宽八寸,高五寸,重三十余斤,上印有洪武五年(1372)的字号,可见其构筑之精细。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外均设瓮城,瓮内有月墙,瓮外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均设桥一座:西门桥叫金汤桥,南门桥叫文昌桥,东门桥叫迎恩桥,北门桥叫大夏桥。城墙四门均有城楼,为二层歇山顶建筑,四角还建有镇楼,特别西北角的镇楼最为出名,名日“镇楼秋爽”,镇楼外还有控军台一座。此外还有望楼十二座,敌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城墙上楼堞环列,旌旗招展,鼓角相闻,壁垒森严。东南城墙上还屹立一座七级浮屠,名曰雁塔,为文人墨客的朝拜之地。
当时城内街巷纵横贯通,俗语日“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实际上街巷远远多于此说。以四牌楼为中心的四大街宽约八丈有余,是车马通衢的地方。各街中部又建一楼,西街曰钟楼,北街曰魁星楼,东街曰太平楼,南街曰鼓楼。巷内也多建阁楼,其中有西南之青龙阁,东南之朱衣阁。城内还有牌坊八十五座,其中总镇署牌坊、县学之东牌坊、关帝庙东之牌坊、南关极乐寺前牌坊、府学门前牌坊最为有名。街巷一律正南正北,四通八达,街巷中商肆酒楼,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当时西北隅有府衙、总镇署多住官宦人家;东北隅为代王府所居,禁闭森严;东南有县衙和府学,多为文人雅士所居;西南有华严寺、善化寺以及院巷之商业街,多为僧人和商贾居住。
明景泰年间(1 4 5 0—1 4 5 7)巡抚年富又筑北小城,又曰草厂城,后曰操场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现仍存东城墙,为保护之列。东南北各一门,东曰长春门,南曰大夏门,北曰玄冬门。玄冬门和大夏门各建城楼一座,四角也设角楼。后来此城存放草料,并辟为演兵场。 明天顺年问(1 4 5 7—1 4 6 4)巡抚韩雍又筑东小城和南小城。东小城为土城,距大城三十六丈。周长五里,设三门,东曰迎恩门,南为南园,北为北园,西与东门吊桥相对。小城内居民多为菜农,在房屋周围往往留有菜田。南小城为砖包城墙,周长为七里,形状是北宽南窄如勺子一般。此城设有四门,东曰迎辉,西曰永丰,南曰永和,北门为里门,与南门外文昌桥相通。永和门两侧各建敌台角楼一座。南小城也多居农民,清代多开皮坊,并建有寺庙数座,最为出名者为极乐寺。
解放后,大同以明清古城为依托,向西南扩散,五十年代建成面积仅为6平方里,八十年代己扩建为3 5平方公里,九十年代约为50平方公里。

旭蕾458(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