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麻雀”奖得主邓洪卫

家乡区县: 江苏省响水县

2005年4月20日,“中国首届金麻雀小小说节暨第二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开幕。王蒙、吉狄马加、吴泰昌等文艺界领导和活跃在小小说领域的代表性作家、评论家莅临会议。来自响水建设银行的业余作者、荣获第二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的邓洪卫在会上作了题为《力求高雅文学与平民艺术结合》的精彩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原国家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评价说:这个获奖作者特别提到的平民化写作,非常好,有着健康积极的创作心态。

邓洪卫,1972年生于响水县一个偏僻乡村。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小学老师,母亲则是苏北平原上最为典型的农民。从记事起,邓洪卫的脑海中常常回响着大海的惊涛骇浪、伸展着沿海滩涂的广袤苍茫,眼前也交替闪现着父亲在乡路上疾速奔走的脚步和母亲在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在父亲任教的那所小学,邓洪卫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冬日的炉火旁和夏日的槐树下,父亲常常对小洪卫讲一些“三国故事”,关羽、赵云等英雄形象在邓洪卫幼小的心灵里激起阵阵浪花。五年级的暑假,邓洪卫捡了一个多月的废品,攒下钱,从书店里买回了一本《三国演义》,看得如醉如痴。那时候,小洪卫的理想就是想成为像父亲那样正直善良博学的乡村教师。

可多年以后,邓洪卫并没有成为乡村教师,而是带着那本《三国》,走出乡村,到县城做了一名成天与数据打交道的银行职工。每天晚上,他不顾白天工作的疲倦,不顾外面的灯红酒绿的诱惑,躲在宿舍里看一些杂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邓洪卫并没有在单调的数字间踯躅不前,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比数字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字。最初的“三国系列小说”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出炉了。这组“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重新思考历史人物心灵世界的真相,用现代意识诠释历史事件和古典情怀”的小说,很快得到了多家报刊编辑的认可。海内外倡导小小说的标志刊物《百花园》在2001年第一期上集中推出他的“三国系列五题”,更使他欢欣鼓舞。评论家寇云峰先生在《说不完的“三国”》中惊叹道:江苏作家邓洪卫神游三国,驰骋想像,用现代人的逻辑推理,演绎出隐藏在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可谓大胆之至。这一系列作品中的《同学》获得了《小小说选刊》2001一2002年度佳作奖,被收入《小小说十才子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选》等二十余家权威选本,还被作为范文选入了人教版课标本的《九年级语文三点一测丛书》,与课文《杨修之死》比较阅读。

这批妙手偶得的“三国系列小说”使邓洪卫轻松地踏入文学殿堂。当山东作家闵凡利发表文章宣称“响水出了个新曹公”时,身手敏捷的邓洪卫已经从古典的“三国世界”里抽身而出,果断转向了现实的婚姻爱情题材的创作。这类题材的第一篇作品《离婚》甫一问世,便引起小小说界的注意,《微型小说选刊》以头题位置选载,同年的中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中,这篇作品荣获一等奖。紧接着,《大鱼过河》、《秋秋》、《庄保四寻妻》、《谢冬玉的生活》等一大批形式多样的作品在《百花园》的头题位置、“特别推荐”栏目中推出,并接连选载。这段时期的作品,着力展示和开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表达了现代人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作品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这一个”特征,又能以人性的发现显示出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警世作用。小美、秋秋、谢冬玉、甘小草、吉小洁、韦小苇等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悲剧性命运走进小小说画廊,在小小说界刮起了强劲的旋风。从“三国”到“婚姻”的快速成功转型,引起了著名评论家丁临一的注意。他说,年轻的邓洪卫的快速变脸,堪称是我们的小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太多见的特例,他不断尝试新的形式与笔法,给自己也给小小说园地带来新的活力。他并不在玩形式玩手法上兜圈子,他是在努力探寻如何使自己的小小说作品更丰富充实也更多姿多彩,更好看也更耐看。由于邓洪卫在小小说界的广泛影响,2004年10月,他被小小说的权威网站“小小说作家网”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小小说十大作家”之一。

2005年,是邓洪卫的小小说丰收年、黄金年。这一年,由杨晓敏先生主编策划的“金麻雀文库”收入了他的小小说集《飞翔的草帽》。他又以《谢冬玉的生活》等十篇力作荣获了第二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小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项)。据悉,他是历届金麻雀奖得主中最年轻的作家。苛刻的评委们是这样评述邓洪卫的作品的:作者虽然年轻,但创作视野比较开阔,叙述和描写均有相当功力,文笔干净明晰。他的小小说整体质量整齐,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均可以看出是作家深入思考的结晶。在颁奖大会的发言中,邓洪卫指出,主流意义上的小小说既需要高雅的文学品质,也需要一种朴素的平民意识,只有找到这两方面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小小说”。他的观点,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同时,邓洪卫还表示,他愿以此为起点,创作出更多具有独立个性的“大小小说”。

作为一个成熟的小小说作家,邓洪卫有着自己真诚的生活观和文学观。“讲述老百姓情感、透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平民化写作态度更是贯穿着他创作的始终。首届金麻雀奖得主侯德云先生在《小小说的眼睛》一书中称邓洪卫的小小说是“平民的挂在眼角的一滴泪珠”。在《平民的感动》、《关于寂寞有声》等创作随笔中,邓洪卫倾诉了他朴素而真挚的平民情感和家乡情结。他说,在小小说创作中,平民的感动应该是永恒的主题,它唤醒了人们在纷纷扰扰中迷失的本质和善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作家和读者丢失了这种感动,那该是何等的悲哀。在《关于响水河》中,他动情地说,我爱家乡,我爱灌河,曾有两年,我离开家乡和灌河,到外地求学,每到夜晚,睡在异乡的床铺上,耳边响起的却是灌河的水声。于是,他将“压床”、“大鱼过河”等地方民俗和景观写进了他的《响水河系列》。在《浪花与泡沫》、《个性化的写作》等理论随笔中,邓洪卫旗帜鲜明地亮出他的文学观点。他说,具有个性化的敏锐目光、新颖视角,多元思维、体悟能力,才是小小说创新的关键。他还说,小小说精品永远属于那些“内容与形式同构”、“平民意识和高雅文学结合”的个性化作品。基于以上认识,邓洪卫在近期内创作出的《初恋》、《青丝》、《甘小草的竹竿》、《衣裳》等一系列婚恋小说以其独特的人物个性和高雅的文学品质,受到编者的青睐和读者的好评。著名小小说作家侯德云、相裕亭、宗利华等分别以《喜欢邓洪卫》、《响水无声静静地流》、《含情脉脉的杀手》等为题,对他的小小说进行推介和评论。

面对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邓洪卫的心态更加平和。多年来,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致力建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为营造企业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他在《金融时报》、《建设银行报》发表短文、文艺作品若干,并多次在省市建行的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论文被选入《星光灿烂》一书。目前他正积极筹备“响水河系列小小说”的写作,着力展示灌河沿岸的人物风情,为弘扬地方文化推波助澜。

jishaoqian(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