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开发使用蓝田玉,有玉璧、玉戈等。殷商时,华夏族商支系活动在滋水(今灞河)鹿塬一带,使用刀、斧、戈、钺、锯、削、锛等青铜器具,孟村乡怀珍坊建有冶铜作坊,冶铜炉灶。战国时期,铁器使用,鹿原东香村已生产V型铁犁铧,并生产铁制农具锄、镢、镰、锨、耧铧等。
秦始皇时,得蓝田水苍玉制为传国玉玺,李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从此,蓝田玉受到青睐,蓝田逐渐成为玉器加工之乡。西汉时设盐铁官,奖励盐铁生产。孟村乡双柏树村出土文物有西汉早期车水灌溉用的铁制机械齿轮。中为方孔,排列整齐,并有向右旋转的16个斜齿,结构合理,表现了西汉早期机械加工工艺水平。汉建元三年(前138)武帝扩秦时上林苑东至蓝田,在焦岱修筑了鼎湖宫,宫阙精巧,气势宏伟,表现了很高的建筑技艺。北宋时,县城北三里头村南曾建冶铁作坊。明崇祯年间,锻造业遍及民间,现存县文管所一铁制九莲灯相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刘宗敏给本县城隍庙打制而成,九莲灯工艺精细,造型逼真,表现了较高的锻造工艺。
清同治、光绪年间,蓝田漂染业兴起。县城及东西两川、焦汤一带已有染房数十家。漂染原料为丝棉织品。制土靛业也随之兴起,东川农民多以种蓝为业。东南秦岭山区,乡民多采摘五倍子、橡子卖给染坊,后洋靛输入,土靛不敌,种蓝业随之萧条后逐渐绝迹。西川洩湖乡纺织技术为全县之首,乡民用旧式机杼织成土布,以结实耐用受到欢迎,大宗贩者曾络绎不绝贩往甘肃、宁夏一带销售。清至民国,淘金者曾在辋川河、焦岱老虎沟淘金,终因量少而终止。民国24年(1935),民国29年(1940),焦岱寺沟有煤系岩露头。煤商张子珍、裕泰公司,先后两次试采,均因藏量过少而终止。民国时期,厚镇乡姜刘沟廖家坪,出产“土子”(锰矿颗粒)。陕西省政府建设厅在展览会上,曾开辟专栏,对土子以蓝田特产进行介绍,并由民间手工开采,行销秦、陇、晋等省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