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处地方都有名为“广济桥”的桥梁建筑,其中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最为著名。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在韩江之上,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熙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此处也是潮州城老八景(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桥春涨”的所在地方,美不胜收,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而去年开通的厦深高铁更是为古城带来了更大的人流量,包括珠三角游客、福建游客、长三角游客,细细品味独具特色的潮州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