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汉代景帝年间,岐山县京当村有户人家娶了一个媳妇,聪明伶俐,贤惠能干,针线绣活做得好,厨房内还精于烹调。过门后有一天,她做了次面条,光滑细薄,用料多样,汤汁浓香,味醇厚鲜美可口。全家食后交口称赞,年幼的小叔子尤其爱吃,经常嚷着、哭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小叔子用功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学业一天天长进,学习十分辛苦,也时常擀面给其补养身体,小叔子学习也就更加用功。有一年,小叔子进京赶考,榜上有名,作了个地方官员,过年时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客人吃过他嫂子做的面条,饱餐之余同声夸赞鲜美无比。此后“嫂子面”便出了名,到处传开来,争相仿制品尝。由于“嫂”与“臊”是异字谐音,天长岁月稠,“嫂子面”演变成了“臊子面”,在岐山一直延续至今。每当家里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用臊子面待客。
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驻跸西安期间,各地贡品源源不断,在品尝了岐山县城照壁面馆的臊子面后,对了比较挑剔的胃口,大加赞赏,高兴之余赐赠“龙凤旗”一面。在岐山县有个传统风俗,擀长面为做女人的本领之一,否则就视为家耻。故女孩儿从7岁起,母亲便授其技艺,搭凳子在案前学擀面,直至掌握了技巧,母亲方才满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