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士(1841年—1916年),别名振勋,大埔西河镇黄塘车轮坪人。小时候家境清贫,只跟随在乡村当塾师的父亲读过3年书。18岁时张弼士毅然只身远赴南洋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谋生。张弼士从当一家米店勤杂工干起,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卓绝的打拼,一跃成为当时个人资产达白银8000万两的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以爱国爱乡的精神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给当时海内外华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举步维艰的革命事业以慷慨支持:
——辛亥革命初兴,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当革命党人在海外秘密活动时,张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业秘密援助,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弼士又向孙中山捐赠一笔巨款,后来他还给福建民军捐赠白银7万两,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捐筹巨款。
———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他深为同胞遭难而忧虑,发起募银百万余两赈灾,清廷赐建“乐善好施”牌坊。
———张弼士在海外弘扬中华文明更是不遗余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又专门设置福利基金为外出学子辅助学费。在他的带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
张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可见一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