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用于藏舍利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文福古塔、高思水口塔)、密檐塔(如石寨青云塔)、金刚宝塔(如梅州千佛塔)和墓塔等数种。客家先民向中原迁居南方,具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从明清以来建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古塔,而多为楼阁式塔,现蕉岭县仅存4座古塔,成为难得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福古塔
文福古塔,在文福镇路亭岗,又称路亭古塔。这里,原有一座明代建筑“路亭庵”。清嘉庆年间,县内有许多乡民在附近几个山头开矿,不少人为招邀四方善男信女以旺庵内香火,遂倡建此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荢园矿众集资出力在庵后动工建塔,于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塔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4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踏跺(楼梯)112级直达第七层,第七层有栏杆约1米高,供人登高眺览。每层有4个方窗,外围内三层砖块作成齿轮形装饰,有万寿花纹。顶端有2米高的宝葫芦形塔刹。塔门用花岗岩石垒成,内面每层用青砖拱成,用木料作梁架。塔内有<登文福古塔抒怀>题壁诗一首云:“秋老凭栏眺八方,聘怀游目送斜阳。江山淘铸英雄辈,民族增辉日月光。文信海洋经战地,若夫丹九忆勤王。缅怀历代诸英杰,青史名留姓氏香。”此塔结构坚固,施工细巧,造形美观,是蕉岭县古塔建筑艺术上的宝贵遗产。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文物保护单位。
高思水口塔
高思水口塔,在高思镇高南村水口文阁岌上,又称文奎塔。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一座风水宝塔。平面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宝塔,高30米。塔身外观壮丽,正面第二层刻有“文焕天人”四个大字,第三层有“天光云影”等字。顶端有宝葫芦状塔刹。塔旁有一碑记,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修整此塔及修一条由村中至塔的石路。 建此塔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古时高思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不知何时,在村上“万石斋”飞来一匹“仙马”,由于不思修道,专门云来雾去偷吃村民和邻村嵩山的农民五谷,农民深受其害。为了镇住“马精”为民除害,村民设法请来一位法师和建筑设计师,齐心合力,在高思南山水口建一座五层宝塔。一天晚上,“马精”又腾空飞出来偷吃谷子,由南山岌嵩山村一带,吃得饱饱,凌晨得意间而归,行至南山上空,突然见下面一座金光耀眼的宝塔,“马精”一惊,一头撞倒悬崖,便从高空坠下,跌死在石罗岌的山坡上,至今仍有“马蹄迹”石景,坠马处称为“跌马排”。这五层宝塔便是今天的水口塔。水口塔为高思镇平添一景。
大革命时期,蕉岭县地下共产党负责人刘安,曾在高思一带活动,多次在水口塔内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问题。塔内仍保留署名“柳欢”的诗句,抒发革命感情。还有用木炭书写的标语,内容是:“为了生命而……,为了平等而走上革命,为求真理……,到处充满着贫苦……声”。落款柳欢书。据县党史部门分析,“柳安”为刘安的谐音。塔现保存完整,但内部已开始毁坏,极望整修。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广福古塔
广福古塔,在广福镇乐干村,又称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明代建筑广福寺内,故名广福塔。此塔为广福及岩前村民,为旺寺内香火,集资出力筑成。塔为平面八角形,仿五层楼阁式砖室塔,高24米。第一层塔腔壁厚1.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结构,共设置72个台阶。顶层结构别具一格,有12条木柱,用红朱油刷,出檐置琉璃瓦顶,塔顶端原有一宝葫芦状塔刹,因遭雷击已毁。此塔各层塔心室损坏,有倒塌之危,极望整修。建此塔有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南岩定光佛得道建寺运树于广福乐干村绿水池附近的山坡上时,见此地双河合水,是个风水宝地,便择此地建广福寺(南岩即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广福寺建后再建广福古塔。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青云塔
石寨青云塔,在北礤镇石寨村水口山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呈平面八角形,仿七层楼阁砖式塔结构,高24米。沙灰墙,墙厚90公分,塔腔内为折上式。
塔顶有一宝葫芦状塔刹。此塔建筑形制独一格,整个塔无屋檐,外双塔身不见分层痕迹,峭壁削立,青云直上,气冲九霄,故称青云塔。是客家地区少见的密檐塔。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haiyanhua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