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渭河。
如今,灞河之上有公路、铁路桥大小40多座。然而,从春秋战国到1983年前,灞河上架有一座公路桥,只是位置、造型、用料不同。
灞河最早的桥建于公元前658年,水涨时连舟做浮桥,水落时搭便桥,秦穆公欲彰覇业,改滋水为灞水,水上有桥,谓之灞桥。汉代,在下游灞桥乡桥梓口浐河入灞处附近正式建一木桥。陏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今柳巷与灞桥街之间修筑南桥(因在汉桥南),改原木桥为石桥。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在陏桥南今灞陵乡马度王村附近建一桥,桥头设"滋水驿"。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262年),山东聊城人刘斌在陏灞桥西约70步建桥。后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灞桥修葺改建,直到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灞河桥从灞桥街西南头至灞桥实验小学西北头,全长380米、宽7米、72孔、408根底砫,桥两头分别有"东接崤函"、"西通关陇"八字。
1953年秋至1959年秋,作者就读于巿34中学。学校在灞桥南头,从北向南过桥,一片稻田,只好东绕实验小学门前,再向南过34中门前,直通柳巷街道再到官厅。当时的灞桥72孔,底砫全由碌碡摞起,长年累月积沙成堆,桥洞堵塞,流水不畅,1953年秋桥南头被洪水冲垮一节,水过桥面,附近村民面临遭受水灾的危险。
1957年建国后不久,为根除后患,巿政府于1957年秋在原灞桥基础上加装改配,按原样架设了钢筋混凝土板式重力桥,可两车并行,全长389米、中间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桥高7米、64孔。新桥建成后,到南头不在拐弯,直通到官厅。我当时在巿34中读书,和同学们专门为桥洞掏沙,每日苦战在灞河滩,汗流浹背,不叫苦累。任务完成后,同学们在灞河滩集体照相留念。1958年5月1日桥成通车,我们参加庆典,心里格外高兴。
不幸的是2004年,汛期将灞河桥护底、桩基损坏,铁路和巿政部门要在老桥基础上重建新桥,遭文物部门反对。然而,铁路和巿政部门于2004年4月15日,将灞河老桥爆破拆除。从此明清灞河古桥遗址在历经漫长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消失。但在2005年7月,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展现在眼前。桥总告385米、宽42、5米、行车道24米,双向6车可并行、人行道总宽5、4米、13单孔跨径30米的简支箱形桥梁,雄壮美观,十分诱人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iiranyaoyao
我的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add.aspx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