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居民午餐食谱中的面条花样更多,吃法也最为讲究。过去,商贾大户讲究一月不吃一顿重样面;普通农家也常常要变换个花样。
擀面条,是山西农家最普通的面食之一。一般的擀面条,宽窄约0.5厘米,长短约6厘米,厚薄约0.2厘米。加宽0.5厘米的称“马莲带”;斜刀切成长三角形的,称“柳叶面”;切成棱形块的称“棋子疙瘩”。还有一种用两头带把的刀拨切的面条,称“刀拨面”,多见于饭馆,粗细、厚薄全靠手上的功夫。手艺高的农家妇女,可将白面接合黄豆面或绿豆面的面团擀成0.5厘米宽,120厘米长,0.1厘米厚,细如粉丝,薄如粉纸的面条。这种掺合黄、绿豆面的擀面条,是榆次、太谷、祁县一带很有名气的传统面食之一。在中部地区居民家的食谱中,还有一种称“包皮面”的面条,用白面包裹红面擀制而成,造型也可以切成多种多样。
擀面类还有揪片、猫耳朵等多种。揪片厚薄、大小都有批沾面揪、沾油揪也有区别。过去,有钱人家大多吃沾油揪片,大小如拇指盖,形状酷似猫耳,故俗称“猫耳朵”。揪法很是奇特,揪时要由下而上,拇指尖用力,每揪一片,中间都留一个小洞。有人谓圪饦为‘猫耳朵”,实讹传之故也。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
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山西人午餐食谱中最常见的还有拉面。拉面有大把、小把之分,也是山西面食中历史悠久、工艺讲究、种类繁多、享有盛名的面食之一。早在清代后期,太谷巨商曹氏、祁县大贾乔氏,雇用厨师时就以拉面技艺高低为标准。民国年间,在太谷“广”字号药铺当厨师的,无一人不精于拉拉面。许多人都可以拉出圆形、扁形、窄形乃至空心、夹馅等多种样式的拉面来。有的甚至可以拉至九扣,拉成银丝缕缕,美称“龙须面”。民间的小把拉面保留着传统的风格和特点,普及程度相当高。中部地区家庭妇女,大多可以拉出一手十分精细的小把拉面来,用以改善生活或款待亲朋好友。晋南民间也有不少善做小扯面(即小把拉面)的。
小把拉面与大把拉面略有区别。小把拉面一般不用盐碱,全靠“撑面”功夫,使面筋而柔韧,富有弹力。将面撑好后,擀成约一指厚的面片,再切成一指宽的面条,逐条拉长。拉到筷子粗细时入锅。也有的一拉数条,可拉至香柱粗细,揪掉面头,将面条入锅略煮即熟。以羊汤为浇头,是秋冬季节居民的上好午餐。小把拉面,也可拉成宽、窄、圆、扁等几种形状。其中,以圆而细者为佳品,款待宾客时都吃这种拉面。大把拉面一般要用盐、碱少许,水温、和面、揉面都有讲究。耍面时,摇伸、合拢要靠臂力和技巧;拉面时,伸拉、晃条全凭功夫。绝技则在切头、抻面成形入锅的一瞬间。一名好手,一把即可拉三四公斤左右的面团。山西人过去以拉面为业者颇多,大多都能获利。而今,精此技艺者已为数不多。
刀削面也是中部居民午餐食谱中有名的面食之一。过去,普通商号、店铺午餐常食此面。各地饭馆中都有专营刀削面的,颇受食客的青睐。刀削面也有称“梅叶面”的。飞刀削面是山西面食中的一绝。削出的面条又薄又长,配以炸酱的浇头,颇有风味。省外各地也有经营刀削面的,店门上多悬挂有“山西刀削面”的招牌。山西的削面名气之盛由此可知。
欢迎关注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西南石油大学范思英 http://abc.wm23.com/YAMIFAN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3713703.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