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类食物在山西民间的午餐食谱中也占有比较重要地位,有上百种花样,分烧、烤、煎、烙、蒸、贴、焐等多种制作方法。火烧、馅饼、烙饼、干面饼、发面饼等,都靠烧烙而成。鏊子、鏊圈、煎饼沪等,是山西民间制作饼类食物的专用炊具。煎饼多在“煎饼炉”上煎制,其他烤制食物大多用鏊子烧烤而成。太谷的油甘饼、潞城的甩饼、怀仁的精干烙、兴县的酥油饼、清徐的孟封饼、祁县的擦酥包子、平遥的“牛舌头”饼、灵丘的黄烧饼、原平的锅魁、阳城一带的小米面煎饼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烧烤面食。
晚清到民国初年,山西的饼面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各地都有专营饼面者。从业人数之多,又精于制饼者,以襄垣人为最。太谷的油甘饼(即现今的“太谷饼”),就是由襄垣人于太谷县沟子村开设的“天和居”饼面铺所创。清末,太谷的饼面业竞争异常激烈。县城以外的平川,中等以上的村庄,几乎村村都有饼面铺,不时有新花样、新品种出现。仅太谷的名饼就有60种之多,远近享有盛名。高档的如油甘饼、两张皮、油疙瘩、瞪眼儿、三尖尖、剃头饼、石头饼等,大多供当地巨商大贾一日三餐享用。山西的月饼种类更多,其中,鲜花玫瑰月饼、酥皮月饼、蜜皮月饼、三仙月饼、郭杜林月饼、皮月饼、桂花月 饼、椒盐月饼等,都颇受人们的欢迎。
煎饼也是山西居民的常食之物,也有高低档次之分。中部地区居民四季常吃的有玉米面糊煎饼、高粱面发面煎饼、死面煎饼,每年腊月还要磨制水煎饼(高粱加水磨成糊糊煎制而成),作为腊月到次年正月的主要干粮。晋北人用玉米面制成的煎饼叫“摊糊儿”或“摊折饼”,大同人则称“Chuà(方言音译)饼”。较富裕的人家多煎制白面、豆面、荞面三合面煎饼,炒面食之。风味独特。阳城、晋城、沁水等地的小米面煎饼则另有特色,色黄味香,柔软可口。晋中平川还有一种称“糊塌塌”的面食,成品柔软,酥香味美,小孩、老人食用尤为适宜。腊肉煎饼是饭馆、小摊贩专卖的一种高档煎饼。煎饼卷上腊肉,蘸上汤汁,是相当讲究的传统美食。大煎饼,以饼大而得名,直径约35厘米左右,用二合面(豆面、白面)煎制而成。过去,太原等地常有手推车专营大煎饼生意的,这种煎饼,物美价廉,非常实惠。饼类食物中,还有一些是在节日走亲戚或探望产妇、病人而专制的,如春饼、疤饼等等。
欢迎关注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西南石油大学范思英 http://abc.wm23.com/YAMIFAN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3713703.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